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葉檀:百年前的上海股災值得反思

  • 發佈時間:2015-07-16 07:4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經濟轉型期的概念炒作、暴富神話與融資進入股市,是形成股市下跌的要件。

  1910年夏天,中國正在為戰爭和失序所苦,美國經濟卻處於鍍金時代,全球主要股票期貨市場上興起新概念。

  由於産業升級、社會轉變,西方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汽車開始在美國大規模生産。這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變化,人的活動半徑大幅擴大。1908年,美國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車,售價不足500美元,不久後又下降到300美元。汽車成為大眾消費品後,相關配套廠家蜂擁而起,估值也節節上升,如同今天的網際網路股票。

  每個時代都有領頭股票。當時的汽車就像19世紀60年代的鐵路一樣,是“天之嬌子”,汽車輪胎所需要的橡膠備受青睞。加上日用領域大量使用橡膠,其在生産區域、生長週期等方面又受嚴格限制,一時之間,橡膠成為能夠獲得暴利的投資工具。

  倫敦市場上的橡膠價格,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猛漲到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達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倫敦的橡膠股票也水漲船高。

  上海是當時的亞洲金融中心。南洋的橡膠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便可以從上海融資。據《泰晤士報》統計,從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幾個月裏,南洋新成立的橡膠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總部設在上海。只要有橡膠概念,不管是剛買地的、種樹苗的、已收穫的,還是騙子皮包公司,都能獲得青睞。

  就像密西西比泡沫一樣,上海概念最好的橡膠股票還要托關係才能買到。上海租界會審公廨(租界法院)大審官關絅之曾説:“1910年,上海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橡皮股票,沒多時,有錢人競相購買,一些公館太太小姐換首飾,賣鑽戒,轉買股票,如癡如狂。有了錢,還要四面八方託人,始能買到股票。我因做會審官多年,認得洋人,費了許多力,才買到若干股。買進時30兩銀子一股,買進後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多兩。許多外國人知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橡膠股票帶動了其他股票上升,啟動了瘋狂的牛市,各路資金進入。據上海商務總會估計,在橡膠股災爆發之前,華人大約買了80%,在上海的外國人搶購了20%。很多華人不滿足於在上海搶購,還調集資金到倫敦。

  1910年夏,美國宣佈緊縮政策,倫敦股市突然崩盤,熱門股票橡膠股瘋狂下跌,最高衝到每股1675兩的神話股“蘭格志”,不到一個月每股下跌到105兩。

  當時的中國出現債務鏈條傳導的可怕局面:借錢買股的破産,錢莊向銀行借款印票進入股市的破産,城市實體經濟也破産,最終陷入了大蕭條。而政府的錢與最貧困群體的錢也通過錢莊等渠道進入了股市。

  上海道臺蔡乃煌將道庫存入錢莊的資金不斷透支,購進大量橡膠股票。另一位候補道臺、商辦川漢鐵路總收支施典章拿著在四川各方尤其是貧民那兒搜刮到的350萬兩白銀,到股票市場以小搏大。

  此後,危機爆發。蔡乃煌會同上海商務總會會長周金箴,面見兩江總督張人駿、江蘇巡撫程德全。張人駿轉奏朝廷後,宣統皇帝于7月27日批准向外國銀行緊急借款。蔡乃煌出面與匯豐等9家外國銀行簽訂“維持上海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萬兩白銀,另撥出官銀300萬兩,存放在源豐潤、義善源兩家票號,市場暫時得以穩定。

  這件事本可逐漸收尾,但清朝官員互相彈劾,錢莊銀行隸屬不同派系互相催債,當錢莊、銀行均無法支撐、危機蔓延到商業城市、甚至蔓延到一些貧民頭上時,一切都已失控。

  經濟轉型期的概念炒作、暴富神話與融資進入股市,是形成股市下跌的要件。百年前的一幕,今天仍值得反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