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曹中銘:券商忽悠融資餘額規模為哪般

  • 發佈時間:2015-05-28 08: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此輪牛市行情,融資餘額的規模是不可能達到近2萬億的高度的。自兩融業務開展試點以來,特別是轉融通實施後,兩融業務的規模逐步膨脹。但此前要提升千億元的規模,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牛市行情改變了這一“傳統”,當去年市場火爆,融資餘額的規模以一個月1000億的增長速度引發市場驚呼時,沒有想到的是在突破萬億大關後,其增長速度又“被提速”。

  融資融券的規模從“零”開始,到融資餘額突破萬億,再到接近2萬億,市場一直在測算,以目前券商的資本金狀況,其“天花板”到底在哪?對此,不同的券商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如申萬宏源認為,根據最新的券商凈資本監管要求規定,兩融餘額的天花板在3.1萬億左右。而國泰君安認為,兩融/流通市值的比例最高可到5.5%,再考慮凈資本和流動性監管約束,靜態計算A股兩融規模上限為2.3萬億元,若考慮市值因素,兩融需求上限為3.6萬億元。相對於這些券商的樂觀測算,目前融資餘額的規模至少還有萬億的增長空間。顯然,如果融資餘額真的能再放大一萬億以上,那麼無疑將非常有利於目前的牛市行情。畢竟,A股的牛市都是靠資金推動的。

  券商忽悠融資規模,背後顯然亦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券商測算出融資餘額的天花板為2萬億,意味著融資餘額不可能再增長,那麼對於當前的牛市行情,特別是對於投資者心理上的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即使是監管部門力挺慢牛,牛市也有提前夭折的可能。如此,券商將無法從融資業務中獲取更大利益。如果券商通過測算把融資餘額進行放大,實際上有穩定投資者信心、讓牛市繼續進行下去的意圖,而券商亦可實現兩融業務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某些券商頻頻忽悠融資餘額的規模,其實也是有其利益訴求在裏面的。

  但融資餘額的規模不可能無節制性地上漲,特別是當其規模越來越大時,也意味著市場出現踩踏風險在增加,而這卻是每個市場參與者必須考慮到的。事實上,融資風險在市場上早已呈現。如昌九生化因與贛州稀土的資産重組沒有成行,導致昌九生化的股價大幅下跌,並導致諸多融資盤出現爆倉,其投資者遭受到慘重的損失。因此,對於融資盤爆倉的風險,特別是可能出現的踩踏風險,投資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目前的融資融券業務的發展是極其不平衡的,這也是融資盤可能出現踩踏風險的另一根本原因。對於融資融券業務而言,片面地發展其中一項業務而忽視了另一項業務的發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也不利於市場風險的防範。另一方面,這也是某些券商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悠市場的緣由。筆者以為,對於券商的兩融業務,在目前融資餘額規模已近2萬億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融券業務已時不我待。雖然監管部門在今年4月份發佈了《關於促進融券業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但僅有通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一切的一切,重在落實到位,而不是只有虛幻的口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