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為何降低融資成本那麼難?

  • 發佈時間:2015-05-15 08:5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2014年以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呼聲此起彼伏。但是,市場博弈的結果顯示,融資成本一直在高位徘徊,一年多以來下行幅度很小。統計局的數據顯示,3月末,企業綜合融資成本6.83%、加權貸款利率6.78%,均較去年12月末僅回落12個基點,與PPI以及企業盈利相比,當前的利率水準仍然是偏高的。

  為什麼降低融資成本那麼難?

  結構上看,間接融資比重較大。目前,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略低於7%,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的融資成本基本在9%以上,而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的發行利率一般在7%以下。但是債券融資比重偏低,企業被迫轉向銀行貸款,若資金需求仍無法滿足還要使用更高成本的信託及委託貸款。今年以來,伴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央行[微網志]採用寬鬆貨幣政策,市場貨幣供應量較為充足,債券融資利率持續下行,但是各種貸款的融資利率基本維持在高位。

  為什麼貸款利率下不去呢?

  首先,融資主體的價格承受能力偏高,而資金需求極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及國企等是傳統的信貸大戶,由於投資衝動的客觀存在,其對資金的需求很大。今年以來,投資熱情受到壓制,但是偏低的投資效率已導致債務高企。為了維持債務鏈條不斷裂及基本的投資需求,必須“借新還舊”。此外,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産企業,由於投資回報率、杠桿率過高,對債務融資利率不敏感,信貸資源被“價高者得”。

  根據地方債務擴張速度,2014年地方政府融資規模可能超過3萬億;2014年房地産開發投資9.5萬億,房地産企業資産負債率一般超過60%,那麼全年房地産融資規模可能超過5萬億。2014年新增社會融資總量為16.5萬億,地方政府、房地産的融資規模佔50%,一般國企的融資尚未算進來。

  其次,中間環節過多,資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成本對商品最終的銷售價格影響很大,資金從儲戶到資金需求方,中間要經過銀行、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仲介服務結構的配合,每個環節都要加價,其結果是推高了信貸利率。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非銀機構的“層層加價”可能佔1.5%,相對5.8%的加權平均社會融資成本,信貸資金的“物流成本”偏高。

  “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對於降低融資成本是必要的,但是金融仲介的服務費用也需要保障,那麼壓縮空間自然不會很大。信貸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強制銀行降低利率、加大對小微及三農企業的援助,可能是徒勞。或許我們需要經濟機構、增長方式、金融市場的深入改革,但見效很慢。短期能做的是,加大資金投放量,降低資金中間環節費用,擴大債券融資規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