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
- 發佈時間:2015-05-06 05:13:1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意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落實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5月5日,《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佈。作為我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意見》列出了明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有關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是繞不過去的坎。《意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意義重大。不過,在今後工作中還應該儘快出臺相應的量化目標,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
紅線管控是禁區
《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將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
“總的來看,這些目標基本上‘跳一跳才夠得著’。換言之,這些目標設定得相對比較高,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分析説。
“中國經濟正處於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時期,既要有一定經濟增長目標,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境學院教授藍虹也指出,《意見》提出的生態保護目標既立足於當前,又著眼于長遠,這有利於發揮好目標的導向作用。
針對當前我國自然資源過度開發、低效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意見》明確提出要樹立底線思維,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紅線就是禁區。”李佐軍説,紅線管控制度相當於生態保護的“負面清單”,能夠有效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灰色地帶”和“潛規則”,避免出現政策落不了地、措施做不到位等問題。
形成利益共同體
我國許多生態安全屏障區分佈在老少邊窮地區,當地發展意願十分強烈。如果因為發展把生態環境破壞了,給國家生態安全帶來重大隱患,是極大的得不償失。
為充分調動這些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意見》明確提出,要科學界定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的權利義務,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作機制。
“總的來看,生態補償之所以很難落實,一方面是由於各個主體都想得到最大利益,承擔最小責任;另一方面,從操作層面看,生態補償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設計,但越完善,執行成本越高,執行起來越複雜,反而缺乏可操作性。”李佐軍分析説。
據分析,在實踐過程中,由於補償對象、補償主體、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的確定存在較多爭議,導致生態補償制度很難落實。這一制度在促進生態文明保護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李佐軍建議,落實生態補償制度,應該充分發揮財稅杠桿的作用,對生態保護區實施稅收減免,對受益區要徵收環境稅、資源稅;要利用好財政轉移支付手段,確定好轉移支付的標準和額度,對生態環境保護區進行必要的補償。
“財政轉移支付確實是目前比較可行的生態補償手段。”藍虹表示,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財政轉移支付款項的監管,使專項財政資金切實用於生態保護之中。同時,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做好區域發展規劃,通過區域內與區域間的産業鏈銜接,使生態補償各方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利益共同體。
舞好考核指揮棒
《意見》提出,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不唯經濟增長論英雄。
“許多地方領導幹部,都會面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李佐軍説,在過去的幹部考核體系中,經濟指標所佔的權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受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加大對生態效益等指標的考核權重,有利於發揮好幹部考核的“指揮棒”作用。
“強化生態效益指標的約束,將使領導幹部在搞好地方經濟的過程中,不能對生態環境太任性。”藍虹説,我國的地方領導幹部在決策過程中,有明顯的考核導向思維。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考核權重,將使地方官員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意見》還提出,要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
藍虹認為,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大大增加了每個領導幹部破壞生態環境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將使領導幹部進一步形成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迫使每個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
連結
福建:亮出生態文明名片
本報訊 記者石偉報道:近日,《武夷山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方案》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環境保護部聯合批復。武夷山作為主體功能區試點示範,將在功能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先行先試。這意味著,福建在建設生態省的歷程中又下一城。
為實現生態省建設的戰略目標,福建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2014年,福建取消了34個縣(市)的GDP考核。與此同時,福建率先對各縣(市、區)開展了林業“雙增”目標年度考核,將森林覆蓋率作為各地生態保護財力轉移支付激勵資金的重要指標,並建立起森林資源保護問責機制,對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
如今,福建節能降耗水準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始終保持全國前列,特別是66%的森林覆蓋率連續37年冠居全國,生態文明的名片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