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韆鞦功罪GDP:20世紀一個偉大發明的崇拜與遺憾

  • 發佈時間:2014-12-24 13:47: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GDP被認為是人類在20世紀的一大創造。它的出世,猶如給了經濟發展一座燈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釋放的潛能,在GDP指標的衡量下,猶如蓄積日久而一朝噴涌的洪流,勢不可當地奔騰向前,創造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20世紀一個偉大發明的崇拜與遺憾

  國內生産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産出的全部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價值。它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指標,不但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GDP的漲落,顯示著經濟的興衰。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增加。反之,如果一國的GDP出現明顯負增長,則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況,消費能力減低。

  但,僅以GDP衡量經濟發展是有局限的。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和勞務,沒包含市場之外的活動價值。比如,漏掉了家庭中生産的物品和勞務的價值。GDP沒包括環境品質,也不能全面度量幸福感或社會福利。如果以GDP為單一指標,政府是不是可以廢除環境管制、企業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産物品呢?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社會福利、人們的幸福指數、可持續發展程度卻必然會下降,空氣和水品質的惡化所帶來的災難,可能遠遠大於更多生産所帶來的福利利益。GDP也沒涉及收入與分配。而每人平均GDP告訴我們的是平均每個人的情況,而平均量的背後是個體情況的巨大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科技進步和資訊化時代的來臨,經濟活動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創新驅動下經濟的複雜性,不斷推出新的産品和服務以及生産鏈的日益全球化,GDP很難充分捕捉和覆蓋經濟體中日益增多的種類,因而很難完全記錄經濟帶來的全部價值。GDP更沒把經濟增長是否以未來的增長為代價的問題充分計算在內。這些都反映了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欠缺。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GDP是經濟危機的産兒,可謂生於危難之中。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百業凋敝,社會秩序混亂,民生艱辛。由於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經濟決策猶如盲人摸象。1932年,為對付經濟危機,應國會的要求,美國商務部與國民經濟研究所的西蒙·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合作,開創性地編制了1929-1932年全國國民收入數據,最初的統計指標是“國民收入”(NI),不是GDP。1934年1月4日,美國商務部內外貿易局向全國金融委員會呈遞《國民收入報告(1929-1932)》,應用國內生産總值這一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狀況的標準。這一天被稱為GDP的生日。

  到今年,GDP已80歲了。GDP誕生之時,正值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此,GDP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支柱。80年來,GDP指標也在不斷完善,為決策者判斷經濟冷熱、決定政策取向並精準調控力度與節奏提供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標誌

  中國的GDP核算歷史並不長。19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指標。1985年,中國建立了GDP核算制度。1993年,取消了國民收入(NI)和國民生産總值(GNP)核算,從此,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2003年國家統計局宣佈,中國將改進GDP核算與數據發佈制度,取消容易引起誤解的預計數,建立定期修正和調整GDP數據的機制,在發佈GDP數據的同時,發佈相關的重要數據,必要時還將公佈核算辦法。這是中國提高GDP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向國際通行辦法邁進的重要一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我國成功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即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跨越。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即GDP位居世界第10位,佔世界的份額僅為1.8%。2012年,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GDP總量達9.2萬億美元,佔世界12.3%,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1979~2013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9.8%,除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期間的個別年份,我國經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GDP數據中,可以讀出30多年裏中國的巨變: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躍升至2013年的56.9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10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3年的12.3%。

  ——每人平均GDP不斷提高。1978年每人平均GDP僅有381元,2013年每人平均GDP為4190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7%。

  翻開世界經濟史,像這樣連續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説“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的奇跡”毫不過分。這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智慧勤勞的偉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一路攀升,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標誌。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實踐已經證明,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大致狀況。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GDP,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經濟雖然增長了,但社會事業、環保事業不能同步發展;在GDP增長的同時,造成生態的破壞和環境污染加劇;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帶來普通群眾生活品質的下降、社會的不和諧。

  毋庸諱言,這些年我們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內,存在著盲目追求GDP的現象。GDP崇拜,大致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不正確的政績觀。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從上到下倚重GDP數字,忽視品質;

  二是GDP上去了,客觀上會帶來就業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及經濟的繁榮;

  三是追求短期效應,忽視長遠影響。一些地方領導只看經濟規模擴張,不看經濟品質,而提高增長品質的難度大於增加經濟規模。

  這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理性反思的。我們絕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不顧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盲目追求GDP高增長,而要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品質和效益,使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當然,也不能完全否定GDP。根本不要GDP,會令我們走向另一個不理性的極端,無異於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要穩增長,保持經濟的中高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惠民生的目的。昔日的GDP,應當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不能單純追求GDP。把一個地區的發展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增長,是一種錯誤認識,極易導致單純追求GDP增速。當然,並不是説GDP這個指標一點都不好,至少到目前為止,它還是衡量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説單純用GDP來衡量確確實實有局限性。這需要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變傳統的將GDP作為唯一發展評價指標的做法。

  不能是有水分的GDP。沒有水分的GDP,包括幾層含義:一是GDP的統計數據要真實。近些年來,由於GDP及其增長率不僅是評價地方經濟發展的依據,也成了關係一些地方領導升遷的“進身之階”。各級實行GDP排名,客觀上使GDP成了考核各級黨政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這種利益和價值導向,會引發“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導致造假之風屢禁不止。在有的市、縣,GDP的數據是由黨委常委會討論決定,有的甚至根據“一把手需要”來決定。這種現象完全違背了實事求是原則。二是要提高GDP的含金量。這是一個形象的説法。有含金量的GDP應是真正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改善,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GDP。GDP增加了,相應的就業就應更充分,居民收入就應得到增加,人民的生存和工作條件就應得到改善,環境應當沒被污染。過去一些地方單純追求絕對形式的GDP,扭曲了經濟生活的本來面目,並不是人們想要的。如,一段城市道路,挖了又填,今天剛鋪好,明天又開膛;後天鋪好,大後天再開膛。這些“反覆”的費用,都算進GDP,而路還是那麼一截。鄉、鎮長可以把每棵樹,按評估價或50元或100元報到GDP裏面,縣市長同樣也可以把地價、房價的上漲報到GDP裏面,一級一級地“加碼”,帶來GDP總量表面上的靚麗。這樣“創造”的GDP又有什麼意義?

  不能僅是靠投資拉動的GDP。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應該反映經濟發展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準,其構成也應是多種因素的綜合,既有投資拉動的因素,也有科技進步的因素,還有結構調整、改革創新的因素。目前,我國GDP的構成還比較單一,投資因素比重過高,甚至佔了主要份額。必須提高科技進步因素在GDP中的比重。還要在GDP的增長中,真正體現社會事業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要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後産能,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産業和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總之,結構科學的GDP,才是高品質的GDP。

  要形成結構科學的GDP,就必須大力推進改革創新,破除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社會活力,就是解放生産力。只有舊的障礙破除了,新的東西才能出來,被壓抑的潛力才能得到釋放。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還可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等於是增加了社會財富,等於創造了GDP。我們一定要把GDP的增長,建立在充分發揮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生産能力提高的水準之上。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不僅表現為經濟增速的回調,更應表現在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結構的再平衡上。“新常態”折射出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面深化的階段。在這一重要關口,正確認識和對待GDP,對於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從而牢牢把握主動權,實現“新常態”下長期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文/力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