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重大工程不能忽視氣候變化影響

  • 發佈時間:2014-12-03 05:28: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華北北部和東南沿海風速正以每10年0.3米/秒的速度減小,這使得風機發電量大大降低;1961年以來,我國日照時數總體下降,尤其是在夏、冬兩季和華北平原,太陽能資源開發和利用受到制約。

  這只是氣候變化對我國重大工程産生影響的冰山一角。“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一些重大工程的運作中已經顯現,未來是否會影響到其他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安全要引起注意。”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近日在《氣候變化對我國重大工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報告》發佈會上作出預警。

  “根據預測,未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都表現為增加,但在近期的30年南方地區降水可能會減少,21世紀中後期,我國華北地區的降水將會增加25%左右,東北和西北地區會增加20%。”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陳鮮艷介紹。

  與此同時,我國的極端天氣呈增多趨勢。“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升溫、降水增多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會通過影響重大工程的設施本身、重要輔助設備以及所依託的環境,來進一步影響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這種影響是所有影響因素中最需要關注的、也是最根本的。”杜祥琬指出。

  他舉例説,強降雨增多會導致高速鐵路線路受到沖刷毀壞以致列車停運;強颱風顯著增多增強,會損壞更多的核電站通訊、報警以及電力等設備,嚴重威脅核電工程運作穩定性和安全性;三峽庫區溫度升高、洪水乾旱使得庫區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加,大壩運作安全受到威脅。

  令人擔憂的是,我國一些重大工程的實施,常常對氣候變化考慮不足、重視不夠。以三北防護林為例,因其建設時未考慮氣候適應性,部分地區頻繁發生的高溫乾旱及病蟲鼠害導致防護林退化、老化問題嚴重,部分林木生長緩慢甚至死亡。“這種結果其實與當地降水量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林木生長需要有很大關係。”杜祥琬認為,防護林建設之初選擇了楊樹、柳樹等高大喬木作為主栽樹種,喬木根系發達樹冠佔據空間大,所需水量、耗水量都大,在降水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自然難以維繫生存。

  根據預估,未來30至60年三北地區增溫、降水均較明顯。“暖濕化氣候將增加三北地區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的發生範圍,但也利於植被生長,應充分利用這一正效應加快防護林建設。”杜祥琬提醒説。

  在報告組副組長、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看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突發,氣象災害的強度、頻度和範圍都隨之發生變化,這給重大工程的工程技術標準、安全運作等也帶來新的挑戰。“目前很多重大工程氣象評估的數據是歷史數據,沒有充分考慮未來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今後要在工程設計和運作管理上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新措施。”他説。

  例如,在溫度敏感的凍土上建造的青藏鐵路(公路),初始設計時已對凍土的地溫分區很關注,但受氣溫升高和人類活動影響,多年凍土已出現退化,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南北界退縮融區面積增加、凍土厚度減小、凍土地溫明顯升高等。“根據預測,未來50年高原氣溫可能會升高1℃或2.6℃,這將進一步造成地基融沉變形、地基承載力降低,應進一步加強多年凍土區氣象及工程綜合監測,積極研發保護多年凍土新技術,及時採取工程措施防止凍土退化。”巢清塵表示。

  報告還預測,2050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7cm至61cm,上升幅度最大的為長三角和珠三角,未來100年最大值可能達到100cm。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告訴記者,現有海岸防護工程雖然能對沿海低地進行一定程度保護,但仍無法適應未來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威脅,當出現百年一遇潮位時,2050年我國三大脆弱區可能淹沒面積將達8.45萬平方公里,淹沒損失為30.9萬億元(相當於目前全國GDP的3/4)。

  “隨著沿海地區圍海造田面積的不斷增加,可能淹沒的國土面積將更大。沿海城市應充分考慮目前和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加強海岸防護體系建設,完善海平面上升監測網路,同時控制向海洋發展的合理規模,避免‘過度臨海化’和‘過度工程化’傾向,否則一旦遭遇極端海洋災害事件,後果不堪設想。”邵益生指出。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如何才能保證重大工程安全?杜祥琬建議,相關部門及時將相應科學研究得出的最新數據和成果應用到新建重大工程規劃和設計中,開展專項評估,同時對已建工程應對極端氣候災害的能力進行復核,修訂適應氣候變化的工程技術標準,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到工程管理的全過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