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如何承擔大國責任

  • 發佈時間:2014-11-06 08:1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會議周大幕已經拉開,責任和義務,自然又是不少媒體報道的關鍵詞。頗有意思的是,最近幾年,全球經濟步入“新常態”,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對中國和其他崛起中的新興經濟體進行偏頗指責,總是愛拿“國際責任”説事兒。言下之意,你們已經發展壯大,要麼是世界大國要麼是持續高增長,但總喜歡悶聲發大財,對國際社會貢獻有限。記得前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就曾提出過一個概念,美國和中國應該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類似的論調,偶爾還能從一些西方領導人口中聽到。美國總統奧巴馬不久前就拋出個“搭便車論”——“中國搭了30年的便車了,且一直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人指望他們做任何事情。”意思是美國才是國際社會的模範,而中國則是個只索取不貢獻的學生。

  必須承認,30年前,中國還比較窮,雖然援助比例也不低,但經濟援助總額確實沒有一些西方國家大。但30年後,隨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目共睹。

  筆者在華盛頓工作期間,曾當面詢問已轉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和賴比瑞亞女總統瑟利夫,怎麼看待中國的角色以及“新殖民主義”。不等我把問題説完,佐利克當即表示,這種表述是不正確的,中國對非洲貢獻卓著,要幫助非洲脫貧,世行還要和中國深度合作,讓中國傳經送寶。瑟利夫也表示,在賴比瑞亞,所有與中國合作的項目都運轉良好,民眾受益匪淺。

  中國的貢獻其實還在擴大。這次北京APEC峰會期間,一個頗引人矚目的看點,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成立。可以説,這是中國對亞洲發展一次經驗和資金的雙重奉獻。從經驗看,“要想富,先修路”,其他國家要想發展,基礎設施必須先行;從資金上説,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也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一些幫助。建立亞投行,與亞太各國的互利共贏,符合中國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且該機制與現有的多邊機制是互補的關係,可以為亞太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各自的作用。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日前舉行的發佈會上還強調,在籌建過程中,中方與澳、韓、美等國都保持著溝通,歡迎各國加入亞投行,共同參與推動亞太經濟新的發展。

  除了亞投行,中國還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顯示出我們願意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意願。

  當中國願意發揮更大作用時,來自西方的回應不乏冷漠與敵視,但也有有識之士予以肯定。比如,美國知名經濟學家伯格斯騰就説,其實對於亞投行,美國也應該加入其中。而且,美國總是説,希望中國展現出領導力,“但當中國發揮領導作用時,我們卻説:不行,這無法通過我們的檢驗。”

  總之,今年北京的APEC峰會將是一個很好的舞臺,可以看看誰在積極地履行大國責任,誰只自顧自地打著小盤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