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國企車改防自肥 還要靠“雙輪驅動”

  • 發佈時間:2014-11-02 09:35:29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今年1月,五糧液集團敲下拍賣公車的第一錘,由此領銜國企車改。國企作為政府機關的“延伸”,能進行公車拍賣,自然是一件好事,但需要警惕的是,公車取消了,車補會不會變成“創薪”?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某國企的天價車補,最高金額可達6800元,引發基層職工的不滿。車補合理與否,決定著公車改革的成敗,決定著公車改革能否贏得民眾的支援,也決定著國企改革能否走好第一步。

  公車拍賣後,車補給多少合適,每個國企心裏似乎都有一本賬。近期有媒體報道,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務中心最近實行的車改方案是:總經理每月補貼6800元,副總經理每月補貼4800元,部門正職與副職每月補貼分別為3600元和3200元。按照該中心車補標準及現有近900名在編人員粗略計算,該中心一年發放車補的金額將高達7457萬多元。

  在國企車改方案並未出臺的背景下,這一車改補貼標準明顯具有自肥嫌疑。今年7月,中央車改方案規定車補標準為:司局級每月補貼1300元。1300元標準是根據計程車運費和公務外出次數的中位數大致測算得出的:一般司局級公務員一個月到外單位開15次會議,每次會議打車來回需70元左右。由於該中心行政級別不可能高於部級單位,這意味著該中心總經理至少5倍于中央定額的車補標準。

  儘管國家並沒有硬性規定國企的補貼標準,但通常應該低於當地文件的補貼標準。該中心回應稱,車補方案並未超標,且實際是要低於當地文件(深國資辦(2003)150號文和深投控(2007)563號文)的標準。企業負責人還説:“比原來節約很多。”

  根據上述文件,該中心正職職位補貼標準是7000元,目前該職位的車補實際為3600元。

  國企車補的標準一直沒有定論,國家也沒有出臺指導細則,致使不少國企被曝光車補金額高得驚人。去年底,西安經發集團管理層被曝車補每月最高達5300元。回應質疑時,涉事領導稱:“高多少或者低多少,國家沒規定。”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國企車補怎麼發,目前完全是地方上各自為政,發多發少,自己説了算。

  7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公車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兩個車改文件規定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公車改革的時間和任務,但調整對象並不包括國有企業,僅明確要適時啟動事業單位、國企、國有金融企業相關改革,用兩到三年時間,全面完成公務用車改革。《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則提到,取消一般公車,“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

  一個“適度”,一個“適時”,就給國企留下了獲取利益的空間,造成國企在處於規制“真空期”的車改補貼異化成部分高管的隱形薪酬。

  國企具有雙重身份,既有權力色彩,又要參與商業運營,雙重性質的複雜性決定了其公車消費必須要嚴管。

  事實上,對於國企車改的複雜性和所面臨的阻力,媒體早有披露。如有著“國企車改第一槌”之稱的五糧液集團公車拍賣,就曾引發公眾對於全國國企公車數量的追問。但事到如今,這一數字仍然不詳,國資委也稱並無相關統計數據。

  車改都如此困難,國企的改革阻力可想而知。國企薪酬改革剛剛啟動,舊有的固化利益尚未割除,現在一些國企高管又以車改的名義為自己變相加薪。這些個案再次表明,目前存在於國企的利益固化問題有多嚴重,觸動這些利益又有多難。

  北京市政協委員鄭萬河曾稱,國企公車只是國有資産監管缺位的一個表像,其內在問題在於許多國企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資金流向監管機制。國企車改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或許不只是一份頂層標準的缺失,而是國企改革如何進一步推進,加強對於國企資金用途的監控和管理,使其內部財政運轉透明化。

  國企的自我改革不憚于“就高不就低”,除了管理者的逐利性使然外,更重要的是法人治理結構的欠完善,也即,目前很多國企還遠未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缺乏成本控制的自覺。而車補標準的高低,本質上就是國企如何控製成本、如何花錢的問題。如果沒有效率意識和成本意識,自然會傾向於自肥。

  因此,在國企車改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更多還是要考慮與國企改革相結合。因為只有實現改革的“雙輪驅動”,對其的約束才能真正起到良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