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俄改造亞歐“大動脈” 一路戰略構建新格局

  • 發佈時間:2014-08-22 17:15:57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孫業文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中國網財經8月22日訊(記者 孫業文) ,中國駐葉卡捷琳堡總領事田永祥日前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在中方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後,改造西伯利亞大鐵路有望成為中俄兩國重要合作項目。西伯利亞大鐵路是第一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亞歐的重要交通動脈之一,新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讓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設想變為現實,通過便捷的陸地走廊,加強整個亞歐大陸的經貿往來。

  “大鐵路”推動歐亞大陸一體化

  目前中國已經與俄羅斯建立起密切的戰略能源夥伴關係,隨著交通聯繫的緊密,中俄經貿正進入新的歷時時代。改造西伯利亞鐵路,毫無疑問中國的高鐵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西伯利亞地區建立高速鐵路,低溫與凍土成為主要挑戰,中國在修建青藏鐵路與中國東北高鐵線路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處理高寒凍土的經驗,穩定的技術是中俄合作關鍵。

  中共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將從過去向東開放轉變為向西開放。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發展重點一直在沿海地區,這也造成了東西部發展不均,資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問題,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時期,經濟新的增長潛力在西部,向西開放將最大程度上激活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新一輪開放戰略同時也將實現,從沿海開放到沿海內地共同開放的新格局。對構建能源、外貿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向東看”促成了中國經濟增長20年,“向西看”帶給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視。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絲綢之路經濟帶”課題組統計,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擁有大約全球總人口的70%,探明能源資源佔比75%左右。

  亞歐大陸一體化設想早有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均做過相關規劃,但難點在於陸地交通受限。隨著高速鐵路技術日益成熟,亞歐大陸一體化日趨成為現實,高速鐵路將成為連接各國經貿新方式,經貿合作是國家之間加深互信的基礎,有了共同的利益之後,歐亞各國在重大國際政治問題上,立場也將趨於一致。

  新絲綢之路謀定後動知止有得

  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中亞成為中國外交戰略新起點,中國與中亞國家高層互訪不斷,8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訪問蒙古,中蒙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鐵路過境運輸成為新看點,鐵路合作不單增加中蒙經貿關係,也為中國通向中亞、歐洲增加了新的陸地出口。通過一條條鐵路,中國正編織一張“網路”亞歐的交通大網,從而推動區域與周邊國家的一體化進程。

  高速鐵路是聯繫絲綢之路各國的一個紐帶,依託著便捷的交通,各國可以在通信、能源等重要領域展開闔作,同時也能夠降低運輸成本,利於各國貿易的相互開展。對於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海外媒體也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德國媒體評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如果今後的發展順利,中國這一未來的世界最大經濟體,將可以讓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影響的不斷擴大,中國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日漸增大,美國積極推進“重返亞洲”戰略,其目的不言自明,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摩擦增多,也説明地緣政治問題成為中國未來十年發展的重要挑戰。中國因此需要從經濟與政治的雙重角度上,重新審視自己與強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重新定位自己在國際權力結構中的地位。

  不單純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中國也需要贏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經濟貿易想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尋找除美國之外的一個新市場,實現經濟再平衡降低對單一經濟體的依賴。對於尋找新夥伴的方式,中國可以將高速鐵路在內的高端裝備製造作為突破口。以此次中俄改造鐵路為例,此次改造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程9332公里,將消耗中國大量的有效産能,將一部分有效産能轉移出去,分流目前中國製造業面臨過剩的壓力。此番中俄共同推動新絲綢之路的建設,預示著中國對外戰略進入實施期。(中國網財經中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