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鷸蚌”相爭中國未必是“漁翁”

  • 發佈時間:2014-08-11 01:0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圍繞烏克蘭危機,美歐等西方國家與俄羅斯正上演一齣制裁與反制裁的對手戲。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西方世界越亂,對中國越有利。

  持漁翁之利論者主要論據有二:其一,西方與俄角力,俄油氣出口、農産品進口更依賴中國市場,從而增加中方議價權,中俄貿易將更多地以本幣結算,更多俄資本將投向中國金融系統,從而利好人民幣走出去和中資銀行;其二,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西方與俄纏鬥,減輕了來自西方對中國的遏制壓力,利於延長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

  持上述論點者忽視了基本的經濟細節。

  首先,俄羅斯經濟規模有限,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且增勢不佳,今年上半年僅微增1%,在西方制裁之下有經濟失速、資本外逃、通脹高企、市場萎縮之虞。在此背景下,期待俄方持續大幅增加進口中國商品顯然不現實。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俄貿易發展相對滯後,貿易結構不平衡。當前中俄貿易額尚不足千億美元,中國是俄羅斯頭號貿易夥伴國,而俄羅斯僅為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國,甚至排在馬來西亞、巴西等國之後。可見,即便西方制裁利好中俄貿易,對中國而言充其量也僅利好局部行業。

  其次,在能源合作方面,歐盟多國嚴重依賴俄方供應,抵制俄方油氣無異於自扼咽喉。短期看,俄羅斯油氣出口並無大礙,談不上更加依賴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中俄已達成為期30年的天然氣供銷合同,中俄能源合作框架基本成型,加之中國一直奉行能源多元化戰略,能源進口的大頭依然是阿拉伯世界,俄方所供油氣佔比不高。即便俄歐圍繞能源鬥法,對中國影響也很有限。

  其三,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自然的過程,俄羅斯因素不會對此産生質變性質的影響。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的報告顯示,人民幣已超越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結算貨幣。目前,中國周邊近30個國家普遍使用人民幣結算對華貿易,而俄羅斯僅是其中之一,且遠非關鍵環節。加之用本幣結算貿易,早已是中俄高層共識,西方制裁不過是加速中俄落實共識。簡而言之,中俄貿易本幣結算之於人民幣國際化,可算是錦上添花,但絕非必要條件。

  由此可見,西方與俄交惡,不會帶給中國多少經濟上的漁翁之利。那麼中國是否有機會在地緣政治和大國戰略方面有所斬獲?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判斷中國的戰略利益何在,實現利益的途徑是什麼?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頭號貿易國、頭號出口國,中國正處於從地區強國向全球性強國邁進的過渡期。歷史賦予中國的獨特戰略定位、現行國際貿易投資安排、中國自身資源稟賦等多重因素決定了,中國的強項不在兵刃,而在經貿,中國的進身之途不是大國爭鬥、合縱連橫,而在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確定了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才要以“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等大戰略,編織區域經濟利益網路,促進中國的資本、技術、市場等優勢要素走出國門,轉化為區域聯動、一體發展的動力之源。相應的,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管控大國分歧、避免捲入紛爭,確保自身穩步崛起,是中國的長遠利益所在。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在經濟全球化、大國利益共生化時代,地緣政治的含義較之以往大為不同。冷戰時代以及之前,國際貿易、投資相對割裂,缺乏一體化安排和多變機制,東西方地緣政治關係是平面化的,大國互動更多地表現為對抗、爭鬥的零和遊戲。

  就是説,在當今全球經濟高度融通的時代,按照“三國演義”式的地緣政治舊觀念定位西方、中國、俄羅斯三者之間的關係,顯然過於簡單化、臉譜化,早已不合時宜。

  正如郭生祥所言,中國只有著眼全局,與各國發展多層次關係,方有利於左右逢源,最終實現較為平滑的崛起。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利益所在。(傅雲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