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
專家建議,下一步,金融機構應堅守主業、規範經營;要強化內部治理,提升風險防範化解能力;要通過合理的考核方式,激勵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還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對機構行為進行有效約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待提升
決定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並作出具體部署,其中便包括“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
“這一表述強調了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不僅要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援,還要通過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和風險控制。”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最近10餘年間,我國金融業發展成績斐然。目前,已形成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期貨等各個領域,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産超過476萬億元。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融資總量合理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成本穩中有降。
不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下稱《輔導百問》)指出,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尚不平衡不協調,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綠色轉型、中小微企業不夠充分有力;一些地區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偏離定位、治理失效,大股東操縱、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金融機構已經門類齊全,要通過完善定位和治理、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定位準確、分工協作、功能協調,為經濟社會提供相適應的高品質金融服務。
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互為因果、相互交織,很多情況下金融是經濟的鏡像。各類金融機構聚焦主責主業,樹立正確的經營、業績和風險理念,防止盲目發展和無序擴張,既能強化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也能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各類機構應堅守主業、規範經營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應從何處著手?《輔導百問》指出,需著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準確定位,堅守主責主業。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要做優做強,提升綜合服務水準,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中小金融機構要減量提質、優化佈局,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強化職能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主要做商業性金融機構幹不了、幹不好的業務;保險、信託、理財、證券等金融機構要專注主業,規範發展。
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加強內部管理。深化黨建與公司治理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加強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履職行為監督,等等。
三是完善監管和考核,強化激勵約束機制。發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加強宏觀審慎評估,強化對服務實體經濟的引導和激勵。完善金融監管規則標準,對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金融機構偏離定位和盲目擴張行為,等等。
實際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已對完善機構定位作出相關表述,決定中所提的“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與之一脈相承。“其核心就在於,讓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堅守主業、規範經營。”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
發揮好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
金融是“國之大者”,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本要義。受訪人士普遍認為,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非常必要,亦很重要。
對於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王江近期進行了重點解讀。他表示,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支援做強製造業。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準和産品體系,大力支援清潔能源的研發、投資、推廣運用。持續完善金融支援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要聚焦國民經濟的戰略重點和薄弱環節。王江亦指出,健全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的統計口徑和考核評價制度,發揮好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曾剛表示,有了相關統計口徑之後,才能更精準地衡量金融機構在“五篇大文章”上做了多少工作、進展和品質如何,以便後續進行考核評價。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建議,未來健全完善普惠金融評價指標,對積極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稅收優惠;央行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並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機構的定向支援和引導,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