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專家表示,加強監管、完善體制、優化服務、防範風險是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主要任務,這一過程中,中國金融也將以自身高品質發展,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
會議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品質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意味著貨幣政策在總量上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實際融資成本,更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在結構上要支援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合宜的貨幣條件。”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考慮到近期政府債發行規模大,市場資金面存在一定壓力,預計央行將繼續通過降準、續做到期MLF(中期借貸便利)等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援。目前經濟復蘇仍不牢靠,意味著央行未來仍需通過總量和結構性工具擴大需求,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會議還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看來,未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引導加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力度。
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會議指出,完善機構定位,支援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我國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要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晰的服務網路,形成大中小機構合理分佈、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董希淼認為,大型金融機構應進一步發揮主力軍和壓艙石作用,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中小金融機構應發揮管理層級少、貼近市場和客戶的優勢,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薄弱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會議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準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專家建議,持續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支援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設立更多機構,不斷創新産品和服務,加強與中資金融機構合作,更好地融入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大勢。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未來幾年,加強金融監管仍將是我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連平説。
在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方面,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這主要是指要切實防範“一邊化債一邊新增”,同時推動平臺企業轉型,從根本上控制地方債務增長。他認為,儘管當前平臺債務風險緩和,融資成本下降,但未來平臺企業新增債務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
會議強調,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迴圈,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明明認為,今年8月以來,隨著一系列房地産支援政策落地,房地産市場正逐步恢復。“未來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將成為房地産金融政策支援的主要領域。”他説。
此外,會議還強調,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作,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加強外匯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