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交織疊加挑戰,“六保”“六穩”目標和任務如何實現?在6月16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上,專家表示,“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著力點。以“六保”促“六穩”,必須在“精準”“有效”上下功夫。
“就業恢復不能等待經濟復蘇,而應該是經濟復蘇的邏輯起點和發動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特別強調,就業需要政府從三方面發力:一是恢復並保持新創企業增長速度,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為多種所有制、多種業態、多种經營模式和多樣化就業形式創造更好條件。二是針對不同失業因素綜合全面施策,擴大公共就業服務範圍,提升政府援企穩崗措施實施效率,通過社會政策托底民生。三是加大人力資本培養力度,擴大高中、高職和高校招生規模,提供技能培訓等,以工代賑,從而抵消勞動力市場失靈的消極效應。
“在這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是低收入群體,必須把就業和民生放在第一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給出了兩條思路:一是繼續發揮消費券的促進消費作用,建議採取消費券不綁定特定使用用途的方式,使消費券的效用得以更好釋放。二是應對低收入群體精準識別,採取多種方式,把他們納入社保的保障範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保市場主體,應有專門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機構,對小微企業的內在需求精準把握、準確觸達,特別要創新對小微企業的支援方式,精準施策、對症下藥。
談到如何精準有效地支援市場主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保市場主體不能“撒胡椒面”,必須利用大數據等手段精準施策,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最值得保的市場主體中去,幫助企業渡過暫時難關。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通過海關數據、增值稅數據、社保數據等,精準識別企業的受衝擊類型和領域,還要根據受困企業的受衝擊因素,因企施策、精準發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則表示,精準有效支援市場主體,要特別注意三個特殊問題:一是製造業中的隱形冠軍類中小企業,並非處在某條産業鏈中,而是面向全球産業網路,需要特殊支援。二是對於服務類短鏈中小企業,可以直接支援,更應該利用消費類平臺支援。三是全球不確定性如此大,企業情況千差萬別,應該允許企業有不同選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對如何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出了五條建議:一是繼續開展全球産業鏈合作,解除不必要和超標準的管制措施,建立快速通道,保障國際物流暢通,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二是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放寬外資準入限制,更好保護外資合法權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三是做好極端情況下供應鏈應對預案,營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形態;四是下決心推動可能“斷供”的短板産品的國內替代;五是順應産業鏈區域化特徵,加強東亞地區特別是中日韓供應鏈連結和合作。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落實“六保”任務,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應從企業需求出發制定政策。特別要聽取市場主體的意見,保證政策管用,讓基層、企業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則提出,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堅持底線思維,還要特別重視政策支援的量和度,應理性克制、留有餘地,做到穩杠桿不能丟、防風險不能忘。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