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如何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的目標、監管指標如何優化、怎麼解決基層信貸員“不敢貸”的難題……兩會期間,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熱點話題,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監管部門動作頻頻。業內人士認為,要實現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擴面增量降價,可從消除資訊壁壘、完善盡職免責要求、優化監管指標等多方面協同發力,優化政策措施。
30%目標如何實現
對於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的目標,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相信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郭樹清進一步解釋,解決小微企業,包括中型企業、民營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銀行來説,一個巨大挑戰是要獲取足夠的資訊,保證貸款給了一個合適的企業,這個企業正常經營,而不是投資炒作、投機炒作,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可以收回。在這方面銀行業做了很多探索,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可以做到很快放款,且將不良率保持在較低水準。“今年我們會進一步推廣這些經驗,在大、中、小銀行裏普及,採取更多措施支援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
銀保監會日前發佈《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相關目標和措施。在信貸投放方面,通知強調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全年要實現“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的“兩增”目標。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銀行需通過加大金融科技應用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提高金融科技服務水準,提升客戶獲取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和信貸投放能力。
就金融科技服務水準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此前表示,要加強金融科技應用,助力疏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針對銀企資訊不對稱、風險識別不精準、融資成本高等“痛點”,探索利用神經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優化信貸流程和客戶評價模型,降低信貸業務成本,提升信貸服務效率,推動融資審批更加自動化、産品行銷更加網路化、風險識別更加智慧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王玉玲表示,在金融需求端,首要任務是提升民營小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拉長企業的生命週期。同時,加快完善信用資訊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小微企業增強內控管理、規範財務制度,降低金融機構對於民營和小微企業客戶甄別成本。進一步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的聯合懲戒制度,提高企業信用違約成本。
監管指標如何優化
目標明確,細化措施也紛至遝來。銀保監會提出,督促銀行深化專業機制建設,優化信貸服務技術和方式,進一步研究完善監管政策。
對於監管指標,多位業內人士提出了具體建議。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銀行(6.370, 0.01, 0.16%)原董事長牛錫明認為,應放寬對小微企業不良率的監管。“不良貸款與商業銀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商業銀行自身會考核,也很重視。只要每家銀行按照正常程式對小微企業進行信貸支援,不良率高與低他們會自己把握。”
牛錫明建議,降低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風險權重和資本佔用權重,使得商業銀行更有動力對小微企業發放信用貸款。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原銀行董事長竇榮興看來,在政策層面,應實施差異化政策和分類監管政策,對於支援民營小微企業做得較好的中小銀行可以進行支援性監管,支援其增加更多的功能。拿到牌照之後,銀行並不是所有業務都可以做,對此,可從監管的角度,在銀行達到某方面的標準時,支援其拓展更多業務和功能。
竇榮興認為,差異化政策還包括在資本補充、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資産證券化等方面給中小銀行價格和流動性優惠,幫助中小銀行更好實現對中小企業的支援。此外,大銀行永續債補充資本的政策也應適用於中小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建議已經獲得了落實。銀保監會提出,在目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總體可控的前提下,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研究修訂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相關監管法規,適度降低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資本佔用。
怎麼解決“不敢貸”
“貸款審批是‘上面’的,出了問題責任卻是‘下面’的,而且是終身的。擔保主體也要承擔終身個人連帶責任。”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談及銀行盡職免責機制上表示。事實上,正是嚴苛的績效考核機制,導致了許多基層信貸員“不敢貸”“不願貸”。對此,多位代表委員強調,應儘快出臺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實施細則。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此前表示,“銀行在盡職免責上做得還不到位。雖然監管提出了要求,但到了基層銀行,內部問責仍較嚴厲,要求也較高。銀行和保險都是市場主體,會追逐利潤,小微企業的風險相對較高,按照市場規律要覆蓋風險成本。”
銀保監會強調,將落實授信盡職免責與不良容忍制度有機結合,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未超過容忍度標準的分支機構,在無違法違規行為的前提下,對相關業務責任人可免於追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行長周曉強表示,對於盡職免責,未來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明晰職責。目前對盡職免責只提出了工作要求,並沒有建立規範明晰的實施細則,導致盡職免責落實難。盡職免責的前提是要明確“職”和“責”,職責不明晰、尺度時松時緊,就容易導致貸款審批時互不負責,出了問題時又層層加碼過度問責,讓一線信貸人員苦不堪言,不敢貸,怕問責。二是強化機制建設。比如,探索建立區域性、跨金融機構的仲裁組織,為職責認定提供公平、公開的標準和場所,消除信貸人員的顧慮。三是通過市場轉移職責認定。比如,推動信貸資産證券化,將信貸資産風險交由市場判斷,違約責任通過市場轉化為對應金融資産的價格。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