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 答記者問
中國網財經11月30日訊 今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7部門共同舉行《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印發實施專題新聞發佈會,介紹《規劃》出臺相關情況。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表示,《規劃》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其中,實施期限是2016到2030年,其中“十三五”期間以試點示範為主,後十年根據試點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完善再全面展開。
吳曉指出,耕地草原河湖資源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基本載體。一方面,我國耕地草原河湖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每人平均佔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且區域分佈不均、資源匹配度差,長期的高強度開發、超負荷利用,已經危及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安全。另一方面,雖然過去針對一些突出問題做了大量工作,但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究其原因,一是發展理念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更多地強調産出、追求産量,忽視生態和可持續;二是外部條件還不具備,農産品整體供求關係,以及國家的財力、物力等還不足以支撐綜合實施大保護、大治理。
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全新的戰略高度,對耕地草原河湖資源保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有序實現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近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重要文件均對農業資源休養生息提出了明確要求。
為此,發改委編制了《規劃》。通過實施《規劃》,恢復自然生態和資源承載力,改善生態環境,穩定和提升耕地草原河湖資源數量與品質,促進經濟社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具體體現,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保障中長期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求。
現階段,國內外市場大宗農産品供給比較寬裕,國家總體實力顯著增強,為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提供了有力支撐,是實施《規劃》的有利時機。《規劃》貫徹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順應自然、自然修復為主,把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要求,首次系統地提出了耕地草原河湖三類資源有序實現休養生息的目標、任務、路徑和措施,對各地開展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推動農業資源的有序利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將産生深遠的要求。
吳曉表示《規劃》具有七個方面特點: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過度開發利用是造成資源不可持續、生態功能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規劃》以控制草原耕地河湖開發的規模,降低利用強度,恢復生態功能為主線,針對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導致的各類問題,通過暫停、退出生産功能、調整生産結構、調節生産時序,輔之以最嚴格的管控措施,做到取之有時、取之有度,來逐步恢復自然生態承載能力。
二是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規劃》目標既有時限要求,也設置了預期指標,《規劃》既明確了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的主要任務,也提出了技術路徑,還包括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實施期限是2016到2030年,其中“十三五”期間以試點示範為主,後十年根據試點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完善再全面展開。
三是加快轉變利用方式、形成長效機制。《規劃》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加大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力度,強調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從形成長效機制的角度,提出了較為全面的制度安排。
四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規劃》強調按自然規律辦事,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通過最嚴格的管控,減少人為擾動,增強耕地草原河湖的自然迴圈恢復能力。考慮到當前不同資源的自然特性和在不同地區的功能定位,《規劃》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問題和重點環節,分類指導,明確了路徑和措施。
五是分步實施、有序推進。《規劃》中有些任務和措施是延續性的,如,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退耕還濕、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目前已經在實施,今後是如何擴大範圍、提升效果的問題;有些任務和措施是新提出的,如,耕地輪作休耕、退田還湖、保障河湖生態用水、壓減地下水超採量等,要分兩個階段實施。
六是釋放信號、增強信心。《規劃》的發佈和實施,既有利於樹立節約集約迴圈利用的資源觀,提高公眾和生産者保護資源的意識,引導全社會更加重視生態、重視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在治理和改善農業環境的同時,增強消費者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信心。
七是統籌生産、生活、生態。《規劃》以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為前提和目標,統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兼顧農業生産、農民收入、農業環境,提出了循序漸進的目標和任務。
打個形象的比方,一個人生了病要治、要調理,工作一段時間要休息。耕地、草原、河湖也一樣,只有定期休養生息,才能實現永續利用,才能更長久地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障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