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中國用權力“減法”換市場“加法”
- 發佈時間:2014-12-15 09: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時近歲末年終,即將告別跌宕起伏的2014年,迎來充滿希望的2015年。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過去一年間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展望未來新常態新路向,我社特別策劃采寫“(行進中國)”專欄系列報道,從12月15日起陸續推出,敬請垂注。
“聽到消息我立馬辭職回家準備資料,不到30天就辦好了一切手續。”
封洪軍是重慶市巴南區一家新開餐館的老闆。當老闆前,他在北京多個餐館輾轉,當了十餘年的打工仔,“不是沒有想過創業,但一是沒有錢、二是辦證照難”。
讓封洪軍下決心辭職的消息是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開啟。2014年以來,中國官方通過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取消企業法人註冊資金最低限額、逐步將“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等調整,大幅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
“可以不要錢辦公司,不需要驗資不説,創辦微型企業國家還補錢”,封洪軍回憶説,執照和公章到手後,根據“先照後證”的要求,他一邊裝修、招工、購置設備,一邊向食藥監部門遞交了手續辦理許可證,裝修完成後,所有手續都辦齊全了,“雇了7個人,月營業額超過了6萬元人民幣”。
封洪軍的故事是過去一年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激發的創業潮水裏的一朵浪花。官方數據顯示,前10個月,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達292萬戶,同比增長52.5%。
值得注意的是,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類似的“用權力減法換取市場加法”的舉措,還在更廣泛領域發生著。
12月12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2014年第三批簡政放權措施,取消和下放多項主要涉及投資、經營、就業等領域的審批事項,將電信業務經營許可、道路貨運經營許可證核發等2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
據統計,在此次會議之前,國務院已相繼取消和下放了8批共690項行政審批事項。加上這次會議確定的108項,共有798項行政審批事項被取消或下放。簡政放權措施不斷推進,讓簡政放權的紅利在各個領域顯現。
不過,一些和權力“退場”相伴生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其中以“一元公司”和“天價公司”問題最受關注。
“一些企業的出資人是40歲,但出資年限卻是60年,有的乾脆寫100年”,重慶市江北區工商分局企業註冊管理科的鄧玥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覺得這種做法沒有道理,但因為法律上對此沒有禁止,他們這樣申請,我們還不能不給執照”。
除了在出資上鑽空子,先照後證的做法也讓一些企業鑽了空子,鄧玥告訴中新社記者,“為了能夠拿到營業執照,有的企業給我們提供虛假地址甚至是虛假電話,而且隨後根本不去辦理許可證,拿著營業執照就開始經營”。
對於改革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官方也通過相應的改革在“放權”的同時做到“管好”。2014年年中,中國國務院審議通過《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草案)》。設立經營異常企業名錄和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對不按時公示或隱瞞情況、弄虛作假的企業採取信用約束措施。
此舉彰顯了官方監管邏輯的變化: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事前監管,依靠行政審批把問題企業攔在門外,而更多依靠事中事後監管建立透明誠信市場秩序讓問題企業曝光在陽光之中。通過增加資訊透明度,讓市場“劣幣”無處可遁。
這種思路正是中國2015年改革的主線之一。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表示,2015年中國改革將高度關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從政府自身改革的“開場戲”逐步轉移到市場體制、市場秩序、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的“正戲”上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