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農業格局和生産模式發生四大變化

  • 發佈時間:2014-12-04 20:24:1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湖廣熟、天下足”“南糧北運”“面朝黃土背朝天”……這些傳統印象中的糧食生産狀況,如今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是産糧區域快速北移。

  長江中下游是傳統的糧食生産區域,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如今,長江中下游五省份(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安徽)雖然仍位列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內,但由於其水稻種植面積明顯減少,對全國糧食産量的貢獻率已明顯下降。

  相反,以往歷史上的關外“不毛之地”東北地區,如今已成為糧食最主要的産區。目前東北四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秋糧産量幾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北大倉”黑龍江,自2011年起連續四年成為我國産糧“狀元”,年糧食總産量佔全國十分之一強。

  這也導致幾千年來“南糧北運”格局轉變為“北糧南運”。史書記載,明朝京杭大運河從南向北運糧的漕船達9000多艘,清朝每年從南方徵收北運的漕糧多達400萬石。如今,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等全國5個糧食調出省(區)中,東北地區就佔了3個。

  二是産糧區域高度集中。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3個糧食主産省區,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75%,東北成為産量最集中地區之一,十年來全國糧食增産了3500億斤,東北四省(區)貢獻了40%。全國超10億斤的産糧大縣有400多個,産量佔全國一半以上。超100億斤的産糧大市(地)有33個、産量佔全國的43%。糧食産區集中度明顯提高。

  三是機械化耕種水準大幅提升。

  傳統農業“牛耕馬犁”“揚鞭和號”,以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糧食生産已從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化為主的歷史新階段。

  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60%、比10年前提高近30個百分點,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我國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收穫水準分別從十年前的6%、27%,提高到現在的38%、81%,玉米機收水準從2%提高到55%。

  四是糧食單産能力不斷提升。

  在歷年糧食播種面積下行的同時,我國糧食産量依然保持連年豐收,其原因在於糧食單産能力不斷提升。以佔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産量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的稻穀為例,1949年以來,我國水稻畝産經歷兩次飛躍,一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水稻矮稈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兩次飛躍均使全國水稻畝産提高了近百斤。我國在1996年立項超級稻計劃,目前,水稻畝産正在向1000公斤突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