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無需擔心通貨緊縮

  • 發佈時間:2014-11-05 17:50:18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中國經濟的“健康指數”近來頗受外界關注,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兩個月下跌,引發一些機構對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擔憂。不過,專家認為,CPI並不是衡量通縮的唯一指標,當前中國經濟仍存在諸多有利條件。未來在基建投資、內需消費的驅動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低通脹引發通縮“狼來了”

  隨著9月份CPI跌進“1”時代,創下56個月以來的新低,而PPI(生産者物價指數)也連續31個月同比下降。兩個價格指數持續疲軟,外界由此發出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的警告。有外媒認為,中國國內需求下降和房地産市場問題越發嚴重促使中國出人意料地滑向通縮。

  澳新銀行認為,低通脹顯示中國經濟存在通縮風險,並將中國今年CPI的預測值,從2.2%至2.3%調低至2%。

  不過,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至6個月的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通貨緊縮。目前中國的CPI依舊處於正增長的狀態,只是增速有所放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並未出現通貨緊縮。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目前還沒出現真正通縮,但仍然需要警惕潛在的通縮隱患:一方面是要警惕雙向通縮的問題,由房地産市場、地方融資平臺和金融産品等資産通縮帶來的價格通縮,會打擊百姓的財富效應和消費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效益;另一方面是輸入性通縮問題,當前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導致各國貨幣匯率波動,影響了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穩定。

  經濟運作未現通縮跡象

  “從幾個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這一判斷的證據不足。”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通貨緊縮一般是指市場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物價持續下降。但今年以來,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通量保持了一個比較穩健的增長速度。9月份CPI回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對比的基數比較高。從環比來看,9月份CPI環比上漲了0.5%,這説明物價還是處在總體穩定、溫和上漲的狀態。隨著冬季的來臨以及部分食品供求關係特殊條件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初步判斷未來幾個月CPI保持溫和上漲的可能性較大。

  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看來,中國並沒有出現通縮有三條理由:首先,中國的CPI並沒有出現下降通道,只是增速出現下滑,這也只能表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其次,通貨緊縮不僅是物價下跌,資産價格同樣會下跌,但是中國當前的房價、股價並沒有出現下跌;最後,無論是廣義貨幣供應量,還是信貸總量,當前的規模都相當大。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引擎

  儘管中國經濟當前尚未出現通縮,但是提前做好應對和防範措施則十分重要。“按道理來説,針對通縮只要放鬆銀根就可以,但是我國面對的是結構性通縮風險,即實體經濟表現出錢荒,虛擬經濟卻呈現是錢多的現象。”孫立堅表示,如果選擇一刀切的放鬆貨幣政策,就會對我國當前金融市場改革監管的效果起到反向對衝作用。因此,可以採取抵押貸款、定向降準等非對稱的貨幣手段,既讓實體經濟的通縮問題得到緩解,又讓虛擬經濟資産通脹的問題得到壓制。

  事實上,防範通縮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主要以消費逐漸取代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就顯得尤為重要。孫立堅認為,由消費帶來的增長可以解決由投資帶來的增長的很多後遺症,比如環境污染、産能過剩、向海外過度出口帶來的外匯儲備無形增加等問題。

  “我們的消費率確實太低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發揮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用,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目的就是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

  對此,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政府在這6個方面刺激消費的部署,包括各個領域的具體措施,是一個長期、持續、漸進的過程,效果不會立馬顯現,但卻是一個本質性的作用,一旦各個領域消費能力得到提升,那麼對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將是巨大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