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貴金屬 > 黃金資訊 > 正文

字號:  

海外機構對黃金態度回暖

  • 發佈時間:2016-04-05 08:52: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沈寧  責任編輯:胡愛善

  今年年初以來,國際黃金市場表現搶眼,現貨黃金前三個月上漲16%,錄得1986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大季度漲幅,為了了解全球市場最新動態,證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立新。

  在他看來,海外機構投資者對黃金投資態度的回暖,是支撐黃金ETFs(交易所交易基金)減持放緩和轉為增持的主要原因。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黃金ETF持續增倉,持倉增幅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高。今年黃金投資需求是不是增長很快?背後主因是什麼?

  王立新:黃金ETF減持放緩,全年減持規模從2014年的185噸縮減到2015年的133噸。減持狀況在2016年前2個月發生逆轉,全球主要的黃金ETF都産生凈流入,包括中國的4隻黃金ETF。其中,全球最大一隻黃金ETF-GLD,3月底前流入超過130噸,除完全補足了2015年流出外,還有凈增加。

  支撐黃金ETFs減持放緩和轉為增持的是海外機構投資者對黃金投資態度的回暖。這些投資者希望用黃金應對強勁美元和低通脹環境的阻力,對黃金ETFs越來越感興趣,特別看好其財富保值、風險分散的屬性。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越來越多的國內投資者,包括機構也越來越關注黃金投資,您怎麼看這現象?

  王立新:去年中國以985噸需求量繼續領跑全球黃金市場,同比2014年814噸上漲21%,國內貨幣疲軟是黃金需求增長的關鍵因素。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給市場更自由的手段以確定人民幣價值,而市場主要擔心經濟疲軟,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去年第四季貶值,此外國內股市大幅回調也促進黃金需求。

  2015年國內金條與金幣需求量為201噸,同比2014年的190噸約上漲6%。在零售領域,猴年帶來投資性購買,股市資金流出,黃金優勢更為突出。零售投資者視財富保障為首要目的,因此銀行和零售商都相信2016全年黃金實物需求仍將保持穩健。

  證券時報記者:海外機構和成熟投資者如何看待黃金資産配置?

  王立新:通常,資産配置策略會考慮長期和中期的回報率對比,以及黃金投資産品與其他資産的正負相關性和相應表現等。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保值工具,能幫助全球投資者規避包括金融、貨幣疲軟、通脹、尾部風險在內的多種風險。黃金避險屬性在2007年~2009年金融危機以及西方市場1987年黑色星期一事件中得到很好證明。散戶投資者以及機構投資者同樣受益於在資産組合中長期配置黃金。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的黃金ETF市場發展相對比較晚,對於這類産品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王立新:目前,市場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黃金類基金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跟蹤國內金價的黃金ETF,另一類是跟蹤國際金價的QDII基金。ETF黃金在交易所上市,流動性較好,費用相對低廉,適合波段操作;黃金QDII的主要投向是海外的黃金ETF,投資黃金QDII不僅可以分享金價上漲收益,還可得到美元兌人民幣升值的收益。但QDII費率相對較高,時間也比較長,若選擇黃金QDII,時間成本、匯率波動等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適合長期持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