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發酵,竟令白銀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截至7月4日20時,COMEX白銀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徘徊在20.40美元/盎司,盤中一度觸及2014年7月以來的最高值21.22美元/盎司。
這令白銀贏得更多避險資本的青睞。
數據顯示,自英國6月23-24日公投退歐以來,金價累計漲幅接近7%。同期白銀價格累計暴漲逾18%。
“不少對衝基金乾脆拋棄了黃金,轉而追捧白銀。”一家歐洲對衝基金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他認為,近日白銀價格突然飆漲,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對衝基金紛紛押注英國脫歐將引發全球央行採取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令白銀從中受益;二是白銀價格遠低於黃金,令全球資本更願意投機買漲白銀,而不是黃金,以此豪賭美聯儲進一步放緩加息步伐。
Sumitomo Corp(住友商事)首席執行官Bob Takai表示,當前白銀買盤依然相當強勁,由於白銀相比黃金更加便宜,還會有更多資本涌入白銀市場套取寬鬆貨幣政策紅利。
在一家美國投行人士看來,近日白銀價格大幅快速上漲背後,更像是全球資本借助英國脫歐等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圍繞金銀比價開展新的套利策略。
白銀成避險資本新寵
近日白銀價格漲幅連續大幅跑贏黃金,著實出乎多數期貨投資機構的意料。
上述歐洲對衝基金經理説,在英國公投脫歐伊始,黃金的受歡迎程度遠超過白銀,尤其是6月24日公投當天,全球資本紛紛涌向日元、美元、瑞郎與黃金等傳統避險貨幣。
數據顯示,當天金價漲幅一度超過7%,白銀漲幅僅3%。
究其原因,多數對衝基金根本沒有將白銀視為避險資産,因而選擇將大量資本投向黃金。
然而在數日後,劇情突然反轉。
隨著金價持續衝高回落,白銀突然成為全球避險資本的新寵兒。
“從上週四起,大量從黃金撤離的避險資本紛紛涌向白銀,有些對衝基金的單筆白銀買單就達到3000萬-4000萬美元。”上述對衝基金經理透露,起初他認為,白銀之所以能獲得避險資本青睞,主要是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此前黃金價格漲幅較高,令白銀存在一定的補漲需求;二是白銀有很多工業用途,此前金屬價格上漲也會帶動其價格補漲。
“但從近日白銀如此大的漲幅觀察,驅動白銀上漲的因素遠遠不止這些,現在白銀不但是避險資本的寵兒,也是投機資本押注全球央行啟動新一輪貨幣寬鬆政策的籌碼。”上述對衝基金經理直言。
相比金價在1400美元上方有很強的阻力(主要是黃金開採商可能重啟黃金開採與加大套期保值力度),白銀並沒有如此多的掣肘,何況白銀價格遠低於黃金,令全球資本能以更低成本豪賭英國脫歐引發的一系列新量化寬鬆政策。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佈的最新周度報告顯示,截至6月28日當周,COMEX白銀投機凈多頭頭寸增加2901手,至78057手,持續刷新歷史最高水準。
“無論是美聯儲暫緩加息步伐,還是英國歐洲央行醞釀近期降息,都會令白銀擁有更多上漲動能。這恰恰是投機資本最願看到的局面。”該對衝基金經理認為。
但令他頗為驚訝的是,全球資本似乎對此早有佈局,早在今年6月初,白銀ETF持倉規模就已觸及歷史新高。
“顯然,這不僅僅是針對英國脫歐。英國脫歐很可能是他們整個白銀套利策略其中的一個步驟而已。”他透露。
金銀比價套利遊戲
在對衝基金經理看來,全球資本這一白銀套利策略,其實就是圍繞金銀比價進行套利。
今年2月份,金銀比價一度觸及83.8(即1盎司黃金可以買入83.8盎司白銀),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這驅使不少對衝基金開始佈局買漲白銀。
“綜觀歷史,黃金和白銀的價格比均衡水準約為70倍左右,一旦金銀比價達到83.8,意味著要麼黃金下跌,要麼白銀補漲,但考慮到當時美聯儲加息放緩引發黃金避險投資上漲,不少對衝基金更願意押注白銀上漲。”一家投行期貨交易部人士分析説。
這也導致今年白銀價格漲幅遠遠高於黃金。截至目前,今年以來白銀價格累計上漲約40%,遠超金價同期約25%的漲幅。
然而,在豐厚利潤面前,對衝基金並沒有選擇獲利退出,反而看到了新的套利空間——隨著英國脫歐引發全球避險投資潮涌,令白銀黃金可能出現新的牛市格局,而在牛市行情裏,白銀價格波動率和漲幅遠高於黃金的特點,令他們再度押注金銀比價進一步縮小。
“這也是近期黃金衝高回落後,不少對衝基金將從黃金撤離的資本轉向買漲白銀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投行期貨交易部人士指出。通過押注金銀比價進一步縮小,他們一方面能迫使不少白銀空頭頭寸迅速止損撤離,擴大白銀漲幅,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全球避險資本涌向貴金屬,利用高波動性進行套利。
截至7月4日20點,黃金與白銀價格比徘徊在64.2附近,一度觸及2014年8月來最低水準。
“目前,有些投資機構甚至認為金銀比價將進一步跌破50。”在上述投行期貨交易部人士看來,這更像是對衝基金刻意營造的濃厚投機買漲白銀氛圍,因為不少對衝基金正悄悄在期權市場逢高沽空白銀價格,提前獲利退場。
(責任編輯:畢曉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