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職場 > 正文

字號:  

海歸當公務員優劣勢何在 不了解國情成短板

  • 發佈時間:2015-08-03 17:27:43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周楠  責任編輯:胡愛善

  “你花了那麼大成本在國外鍍金,回國後卻選擇當公務員,收入並不高,會不會有點不划算?”在上海某區稅務局工作的王健,在英國留學5年,回國後報考了公務員,卻遭遇周圍人一連串的不解。

  然而,王健有自己的考慮:“我個人的性格比較求穩,家庭的經濟條件不錯,不想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工作。我做公務員3年多,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年)顯示,薪酬、職業發展和福利是影響高端人才流動的三大因素。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歸會選擇進入外企就業,其他就業單位依次為本土創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海歸創業民營企業。政府部門是最末選項。

  對於進入“體制內”的海歸來説,薪酬顯然不是主要考慮因素。那麼,他們的出發點何在?當了公務員之後,又遇到了什麼問題?

  求穩是最大理由

  在澳大利亞讀會計專業的小劉打算畢業後回國工作,將就業目標放在了考公務員上:“如果在相似情況和相似職位的前提下,我會選擇在政府部門工作。”

  從新加坡留學回國,已參加工作的王濤也認為:“近年來,留學生就業其實比較困難,尤其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家更想求穩。”在這樣的就業環境下,報考公務員成為海歸擇業的優選。

  當被問及為何會選擇報考公務員時,王濤感慨説:“我有一個同學,他在國內就是公務員,現在出國是進修。我感覺他的生活很不錯,覺得我要是公務員,也挺好的。”

  一位80後海歸,在國內最頂尖的醫科大學本碩連讀後,又到美國讀了博士。回國後考取了國家部委公務員。“她家裏條件不錯,進入體制內主要是希望穩定。”她的一位同事説。

  總體來説,中國國家公務員的招考,對海歸沒有明顯限制,但也沒有格外照顧。王濤舉例説,“比如衛生計生委國際合作司歐美處要招一個公務員,不會寫留學經歷優先,只會要求英語專業畢業。”而大多數公務員崗位還要求報名者必須是中共黨員,並要通過包括申論在內的一系列筆試,這也讓大多數海歸望而卻步。

  海歸為什麼選擇報考公務員,有關留學專家分析認為,首先,公務員相對穩定,保障系數高。其次,公務員的社會承認度高。中國向來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通過考試而通達仕途。公務員作為政府編制內成員,發展空間大。

  國際化視野是獨特優勢

  相對海外學子報考公務員的選擇,也有不少國內政府機構由於看重海歸人才所具備的國際化視野以及較好的外語交流能力等特質,也向海歸敞開了大門。

  記者查閱發現,昆明市委組織部曾經宣佈,向全國公開選拔100名30歲以下優秀人才到縣(市)區或開發區、市屬相關部門擔任助理(正科級)職務,並作為縣級後備幹部培養鍛鍊。其中特意指出,留學歸國人員不限工作經歷(學歷經教育部認證)。

  “如果不是我的留學經歷,單位肯定不會要我!”在上海一家金融監管部門工作的吳亮説。他在美國碩士畢業後,回滬工作。在外資銀行工作了兩年後辭職,參加了上海公務員考試,從100多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現在有一部分工作就是跟外國人及外企打交道,國外學習的經歷讓我能更好地工作。”吳亮這樣評價他的留學經歷。

  吳亮還告訴記者,在上海的金融監管以及相關部門,近幾年海歸一直佔有一定的比例,“上海要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大量的高層次海歸充實到金融系統來,監管部門也是一樣。”

  經濟領域的確是海歸加入體制內的方向,這與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直接相關。“金融領域,必須按市場標準去做事,國外的成熟做法值得中國借鑒。”

  與吳亮同時出國的小邱,回國後則去了外交部工作,“國外專業英語的留學背景,在我找工作期間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位海歸在一家中國500強公司做到了副總裁,因為特別擅長交通管理專業,希望能參與交通部門的管理工作。他説,“希望能為國內的交通管理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機制。”

  不了解國情成短板

  在記者採訪的海歸公務員中,超過半數的人承認,自己以前對國內體制了解不多,對公務員的待遇和工作流程存在幻想,這種不了解造成的隔閡,成了工作上的短板。

  小劉並不對自己的留學生身份引以為榮:“現在滿大街都是留學生,也沒什麼值錢的了。可工作真心不好找。現在想來,我根本就不了解中國的公務員。只是家裏人説公務員好,穩當,我才決定去嘗試走這條路的。”

  然而,工作兩年後,小劉發現:公務員一點不像想像的那樣“一杯茶、一張報紙”,而是忙得跟“外企”有一拼,週末加班是常事,待遇也和想像中“差距很大”。最後,他咬咬牙決定放棄這個“金飯碗”,重新回到外企。

  記者調查發現,小劉的情況並不是少數。有不少留學生不僅對國內招聘資訊不了解,對政策發佈不了解,對國內整個就業形勢也不太了解。

  “我們對國內的很多情況都不是很清楚。我們獲得資訊的方式就只有上網或是聽朋友介紹。”王健對自己的境況感到無奈:“留學生一般都在國外待了好幾年,對國家目前的政策方針不了解,對國情不了解,從而造成對社會問題缺乏快速應對能力。”

  此外,還有不少海歸公務員提到,不懂得國內的“講程式”,甚至“潛規則”問題。小劉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自己寫好一份調研報告後,正好碰到局長,局長問起調研報告的事,就順便向他彙報了。局長看後很滿意,在一次會議上表揚了他。可就是這件事,引起了他的處長的不滿。處長認為小劉會表功,特意繞開了他。從此,經常給自己“小鞋”穿。

  小劉坦言,長期在國外生活,人際關係普遍簡單,大家説話也比較直接,不會去想那麼多。而在中國體制內工作,讓人感覺長官意志太明顯,心很累。

  心態擺正是關鍵

  對於小劉的困惑,王健卻不以為然。“我倒感覺在中國,特別是上海當公務員,人際關係並不複雜。小劉應該去中外合資企業待一段時間,那裏中方股東和外方股東意見經常相左,處理得不好兩頭得罪人。在公務員系統,至少遵守程式,聽上級領導的話一般不會錯。”

  王健還告訴記者,在外國待久了會發現,那裏的人也並非國內普遍認為的“簡單、直接”。“我感覺美國人的直接更多是對家人朋友而言的,在工作關係中,他們説話也是深思熟慮的。”

  王健認為,海歸當公務員,關鍵是心態要擺正。“首先不要覺得自己的海歸身份有啥高人一等,其次是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然後就是在工作中多觀察多研究。過不了幾年,就會比較適應。發展好的話,還可以將自己中西文化的雙重了解,作為特有的優勢。”

  李達就屬於“想得很清楚”的人。他2006年從日本回國後,先選擇了創業。卻因為對國情、規則的不了解,慘遭滑鐵盧。創業失敗後,他成功報考了公務員,加盟了一家剛成立不久的金融監管機構。“既然以前不了解體制導致失敗,那現在就近距離了解一下。等了解得足夠多,機會合適時,説不定可以再次創業。”

  李達坦言,這份體制內的工作還給了他不少意外之喜。他由此熟識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金融界大咖和外國公司高管。“不僅大大拓寬了人脈,還在這些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相比較在外資銀行工作時的穩定,李達覺得在中國最直接的感受是——變化。回國進入金融監管部門,他的一個很大的考量因素是,“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市場,你做的很多事情確實能推動市場的變化。這是在任何國家沒有辦法體驗和學習的。”

  一位長期關注海歸問題的專家則提出,海歸從政在國外可能是趨勢,但對於中國來説,還有待觀察。目前除了直接進入政府,建議可以放寬海歸進入其他類機構,“比如進入人大、政協,可以給政府提建議,發揮智力優勢。”(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名字為化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