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盈利模式的移動醫療燒錢至今,試圖讓保險為其買單。楊宏橋認為,目前可以有兩種變現途徑:一是基於SaaS服務的個性化定制;一是TPA模式嵌入,擴充資金鏈條上的支付者。
燒錢至今的移動醫療公司開始尋求保險支付。
近日,在網際網路醫療大會和中國移動醫療一季度市場研究報告的發佈會上,保險為移動醫療買單成為熱議話題。
進入2016年,始終無法實現平穩盈利的移動醫療紛紛與保險公司合作,如平安好醫生與平安保險、春雨醫生與中國人保財險、尋醫問藥與泰康人壽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就此話題採訪了芯聯達、就醫160、春雨醫生、趣醫網等多家移動醫療公司負責人發現,目前很少有移動醫療企業能真正通過保險變現。
今年4月在新三板上市的芯聯達董事長楊宏橋認為,網際網路醫療將保險作為盈利點,但真正能實現的可能不到一成,這些企業大都以“院中”服務為主,主要存在兩種變現途徑:基於SaaS(軟體即服務)服務的個性化定制; TPA(第三方保險仲介機構)模式嵌入,擴充資金鏈條上的支付者。
對於上述觀點,去年底同在新三板上市的就醫160CEO羅寧政也表示認同。據了解,就醫160與保險公司合作,根據不同病種推出的保險商城將正式推出,在就醫160看來,網際網路醫療與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有助於保險公司控費,預計未來就醫保險業務營收會到達千萬元級別。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可供移動醫療合作的商業保險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強制推動也收效見微,移動醫療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
移動醫療紛紛瞄准保險
2011時,移動醫療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到2015初,資本開始趨於冷靜,四年多時間,始終未找到合理盈利點。
進入2016年,移動醫療都嘗試以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方來串聯診所、患者甚至醫院和藥店。據悉,春雨醫生近期將會宣佈與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合作,丁香園也在與國內幾家中端商業保險公司談合作。而平安健康更是有著平安保險的天然優勢支援。
2015年10月份,《論春雨醫生的倒掉》在業界廣泛流傳,該文便認為,由於遲遲沒有找到商業模式,春雨醫生歷時3年,耗資4億元人民幣的美麗故事已經講完了,結局已經註定。當時,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對此進行回應稱,未來春雨醫生的盈利模式在保險。
張銳認為,所有移動醫療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保險或者保險類産品,體量大的就是保險公司;體量小的跟保險公司合作。
在張銳看來,時下的私人醫生就是保險的雛形,“我們在和保險公司做春雨健康險的核心是私人醫生,你買我們的春雨健康險,我給你配一個私人醫生,同時配春雨診所線下檢查和治療的用藥費用,這是最核心的兩個東西,週邊還包括體檢等服務,這就是保險産品的雛形。”
春雨醫生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春雨已與中英人壽、中國人保財險,中國人保壽險等先後達成保險合作協議,並推出以春雨私人醫生為核心的保險産品。
“春雨醫生現階段還不能靠健康保險實現盈利,這需要醫保支付環境、居民就醫習慣以及保險産品設計等多方面合力,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商業模式。目前春雨醫生接入保險的方式,主要還是以私人醫生健康管理為主,即春雨醫生為保險客戶提供包含健康諮詢、健康檔案、健康提醒等線上的全科醫生服務,以及線下的一站式專科就診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而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傑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到盈利模式時表示,“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1月20日舉辦的“移動醫療+保險高端論壇”上,廖傑遠闡釋了微醫集團“中國式ACO平臺”的健康保險戰略。他表示,建立ACO平臺至少需要具備“數據通道”、“可控醫療服務體系”和“規模用戶群”三個基礎條件。微醫ACO平臺要通過網際網路重組醫療資源,為保險機構提供真正“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透明的醫療數據和規模化的用戶”。
另據阿裏健康、支付寶醫療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都與保險接觸,但具體形式還在探索中。
與上述不同的是,就醫160、趣醫網等目前都已經實現了保險方面的營收。
如就醫160首創移動醫療保險創新個性化險種——停診險。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即患者,通過就醫160平臺預約掛號深圳、東莞兩地公立醫院號源成功後,若預約的醫生因非可控因素臨時停診,患者將獲得單次50元的賠償金,保費僅需1元。據了解,每日該平臺可投保數千單。
而其正在試營業的保險商城亦將正式推出。據了解,就醫160的健康保障“保險商城”是特別為少兒、成人、老人定制的特色險種,例如少兒重疾險。少兒重疾險,精選兒童最常見的25種重疾(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心臟手術、腦腫瘤等),99元參保即可獲得30萬元的保額賠付。此外,還有針對成人的65種重大疾病保險,針對老人的不老翁老年骨折險、針對女性乳腺疾病的愛胸險等。
爭議保險介入盈利模式
楊宏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在很多移動醫療雖存在盈利模式,但卻無法變現。
如流量廣告模式毫無門檻可言,也並非是可以打動投資者的利潤來源;流量分享,移動醫療的一個重要盈利思維就是流量變現,和多數移動互聯網服務本同末離。
“流量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種,廣告只是其中一個,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移動醫療試圖通過大數據把流量導給上下游的醫療服務。但醫療涉及用戶隱私,本身就缺少醫療服務資質的移動醫療,很可能遭致用戶的反感甚至起訴。另外,如果用戶體量上不去,所謂的流量變現仍是無稽之談,也就註定了醫療行業會淘汰不少參與者。”楊宏橋表示。
而對於O2O模式,楊宏橋認為,目前發展也很困難。他認為,O2O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到府送藥、醫療O2O。一些掌握了掛號等入口資源的移動醫療玩家還在考慮導診、支付、診斷資訊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從而打通服務醫院、患者、醫生的三段。這類服務的大規模普及仍未出現,特別是在國內的醫療體制下,醫藥O2O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困難重重。
而醫療保險方面,目前移動醫療都將其看作是變現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算是其中的領頭羊。
不過,在史立臣看來,可供移動醫療合作的商業保險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強制推動也收效見微。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移動醫療嫁接保險有幾大痛點:如産品週期難設計。保險産品是一種保障權益設計,設計週期長,保險公司的理賠概率就高,其處理醫療平臺事務的各項成本也高;而設計時間短,患者的服務權益就得不到保障,二者的平衡點難以把握。
另外,移動醫療平臺發揮的價值更多在於提供優質的患者診療服務,通過組織醫院、醫生為患者提供線上諮詢、線上交流、私人醫生等服務體現商業價值。而此種聯合服務移動醫療平臺無法掌控,通過保險來約束不太可行。
再次,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的主營業務仍集中在醫生患者線上諮詢、線上交流等方面,線下診斷、檢查及診後服務其還未深度介入。
最後,目前在中國醫療領域起到主導作用的是“政府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商業保險繳費優惠等政策剛剛出臺,政策發揮作用需要時間,商業保險被廣泛接受亦需要時間。
TPA模式能否成變現途徑?
誰將為移動醫療付費?
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總經理蔡皖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移動醫療要想盈利,一定要有付費方,保險業是移動醫療重要的付費方式之一,讓保險來買單的重要理由之一,便是移動醫療將服務便捷化,將其掌握的資源真正盤活。
趣醫網董事長李志認為,保險及保險類産品將為網際網路醫療買單。網際網路醫療給保險帶來的好處是簡化流程,省去人工核對等幾個較繁瑣的步驟。
經過多年實踐,楊宏橋認為,目前可以有兩種變現途徑:一是基於SaaS服務的個性化定制;一是TPA模式嵌入,擴充資金鏈條上的支付者。
SaaS服務模式方興未艾。數據顯示,在美國,以企業級移動服務為主要業務的上市公司,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超過10家,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已超過百家。在國內,SaaS服務直到2015年才迎來快速上漲勢頭。易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達到200億元,年增長率接近70%。
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起源於美國,是以健康管理公司、諮詢公司等形式開展業務的獨立的第三方保險仲介機構,業務包括提供新契約與保全服務、處理理賠、提供客戶服務、開發醫療服務網路等。
國外TPA公司介入醫療健康保險的一般運作路徑為:保險公司通知TPA,由TPA對醫院的診斷及醫療費用預算作預審核,醫院在TPA的預授權下開展治療活動,當被保險人出院時,醫院將醫療費用清單傳輸到TPA,經審核同意後直接結算醫療費用,無需被保險人支付現金。
據了解,目前芯聯達公司已經與國內大型保險公司聯手打造健康産品,在健康醫療服務、醫保、商保和健康雲等四大板塊業務進行深度合作。業內人士指出,雙方達成全方位業務合作,這是移動醫療變現模式逐步走向光明的標誌。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