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保險新規實施前銀保最後一搏

  • 發佈時間:2016-02-22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關於高現金價值理財型保險新規的修訂漸近,追求規模效應的險企正在最後一搏。北京商報記者昨日獨家獲悉,1月國內保險行業借助銀保渠道銷售保費高達3600億元,創下了有數據記錄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

  保險業同業交流數據顯示,1月銀保渠道實現新單規模保費收入3519億元,與上一年同期相比的2658億元增長32.4%;與去年12月的670億元相比,增長更是超過4倍,達到了425%。這一新單規模保費收入創下了自2006年該項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具體來看,在計的50家壽險公司中,有38家今年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較去年12月增長超一倍,其中包括國壽、平安、新華、人保、陽光、民生、太平、中英、德華安顧等在內的15家險企環比增長更是達到10倍有餘。

  對於新年銀保收入井噴,某險企銀保渠道負責人表示,多種因素匯合導致銀保收放疾速增加,一方面是每年初都是保險業的開門紅,各險企都會發力,另一方面則是銀行利率走低,銀保理財型保險增強吸引力,再則追求“短平快”的高現金價值理財保險即將面臨叫停,各險企都在抓緊最後時機攬得保費。

  據了解,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5%,而壽險産品進入費率市場化之後,分紅險、萬能險均實現預定利率3.5%,強勢進駐銀行網點。

  所謂高現金價值産品,是指第二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産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3年的産品。也就是説,高現金價值保險産品存在高返還、保險期限短等特點,容易引發退保風險。

  而同業數據顯示,1月銀保期繳保費僅為75億元,也就意味著在3500億元的保費中絕大多數為躉繳型産品,這些産品多為理財功能較強的産品,不少産品期限為1-3年。

  在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朱俊生看來,一次性繳納保費,表面上看保險公司的市場規模很大,其實那只是一種“虛胖”,導致險企業務發展更加不穩定,況且一次性收取保費增加了投資壓力。

  為此,繼去年12月之後,今年1月保監會再次針對規範高現金價值保險銷售徵求意見,擬規定險企不得開發存續期間3年以內(不含3年)的新産品;不得銷售存續期間1年以內(不含1年)的産品。一旦新規實施,很多短期理財型保險産品將面臨下架。

  在銀保理財型保險繁榮的背後,還隱藏著誤導的風險。北京商報記者走訪銀行網點時發現,一家銀行櫃員介紹,目前一款理財産品一年期保證利率3.5%,剛剛銷售,銷售規模為3億元。而這樣明顯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産品實則為一家險企推出的萬能險。

  為了防範銀保誤導銷售,日前保監會消保局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産品的時候,要向銷售人員詳細了解欲購買産品的性質,區分清楚該産品到底是銀行存款還是保險等。新浪金融曝光臺最新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1月至今,共收到保險行業投訴近100例,九成以上的投訴案件中涉及銀保違規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