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萬科爭奪戰中的萬能險無罪 但務必避免資産錯配

  • 發佈時間:2015-12-22 07: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2015年保險行業遇到少有的高光時刻:除了市場持續一年的火爆行情以外,臨近年末還唱了一台頗值得玩味的大戲——一向少有名氣、可稱保險業“小字輩”的寶能係,居然逼得房産頭牌萬科各種被動,在資本市場上也被逼得手忙腳亂。

  作為商戰前奏,各種開撕自然不可避免。萬科、寶能先後發聲,從最初的輿論一邊倒到如今的兩極分化,好不熱鬧。孰是孰非且不妄言,但關於萬能險、險資、保險投資理念甚至是保險業,還是想拋些觀點,以正視聽。

  在本輪市場化改革啟動之初,保險行業還自稱“丐幫”,自嘲是“跪著掙錢”,沒想到如今竟然搖身一變成為土豪,成為資本市場門口的“野蠻人”。面對寶能係與萬科爭奪股權所帶來的種種對於險資、對於保險行業的趣聞性揣測,筆者強烈感覺到:中國保險業還是太過閉塞,總資産12萬億元的行業竟然還是令市場感到陌生,給人以盲人摸象的感覺。

  在這場股權爭奪中,姚振華可以代表前海人壽以及寶能係,但他的投資行為並不能代表保險業的投資理念。

  有數據為證,超過10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權益類投資佔比僅為14%,大部分還是投向了收益穩定的債券和銀行存款以及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建設中。如不斷蹦出的某大型險企和某省、市政府簽署協議,以千億元險資支援地方建設,支援一帶一路,PPP甚至棚戶區改造中都有險資的身影。

  萬科向寶能係宣戰,引爆整個資本市場,輿論也很快分化為了兩個陣營。在挺萬科的輿論中,有一篇文章引起了王石的注意,在其個人微網志進行轉發後,迅速傳遍網路。該文題為《萬科被野蠻入侵真相:一場大規模洗錢的犯罪》,文章中直言保險公司的錢“來路不正”,因為反腐形勢嚴峻,很多黑錢通過購買萬能險流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淪為洗錢工具,為了快速洗白,只好在資本市場採取對衝基金的做法,高舉高打,淩厲逼空,不顧風險。

  雙方開戰,爭取輿論陣地可以理解,但上述文章上綱上線之行為還是頗有些讓人詫異。作者妄言數千億元的洗錢行為,如果屬實,這會讓地方政府、行業監管機構,甚至是人民銀行、公安部的監管者或執法者顏面何存?

  在市場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險産品由於實施了費率市場化改革,預定收益率高於市場平均水準,投資價值凸顯,這才是前海人壽等保險機構保費飆漲的最重要原因,也是近年來保險行業能保持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經過幾輪下調後,目前已經降至1.5%,而保險公司萬能險的保底收益通常在2%到2.5%之間,實際結算利率更是普遍超過4%,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王石是明白人,很快刪除了該微網志。

  有意思的是,12月20日晚間,前海人壽不依不饒發佈了400余字聲明,大致意思是持有6.66%的萬科股票,是響應國家以及監管號召,“今年6月,我國股市出現下挫,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定市場的措施,中國保監會7月8日下發文件,鼓勵保險公司增持藍籌股。”順便,前海人壽還普及了些萬能險的常識,“萬能險起源於美國,已有近百年曆史,2000年左右引入我國,是人身保險的常見産品類型之一。”

  險資作為資本市場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乃市場基石。不管投資者作何感想、是否承認,中國資本市場的險資時代已經開始了。姚王的萬科之爭,不過是個過激的開幕罷了。

  2015年前10月,國內保險市場資産規模12萬億元,險資運用餘額逾10萬億元,預計全年規模保費超3萬億元。巨量資金如何配置?在當前低利率、資産配置荒的環境下,保險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保險資産負債率匹配難度和壓力不斷加大。

  其實隨著固收類産品收益下降,權益資産價值凸顯,近兩年保險公司常有通過加大配置藍籌股來替代以往大量配置非標資産的狀況。至於監管者立場,“市場主體之間收購、被收購的行為屬於市場化行為,只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監管部門不會干涉”的證監會發言足以説明情況。

  再説保監會,幾經牛熊轉換的國內資本市場上,大市值藍籌股的價值誰都看得見,無論是出於穩定市場的目的,還是增強行業影響力的考慮,都不存在反對的理由。從之前連續出臺險資監管政策支援保險資金進入A股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其中端倪。2014年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將險資權益類資産比例提至30%,2015年中又出臺了專項支援險資投資藍籌政策——《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保險資金、保險公司介入A股市場、介入大藍籌,它們既可能是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這樣的巨頭,也或許是某些擁有巨量資金的無名小輩。

  寶能係大戰萬科管理層一齣,保險嫁接産業的巴菲特投資模式再受矚目。所謂巴菲特模式,簡單理解就是“産業+保險+投資”業務模式,而國內的模倣者貌似也是如此,憑藉自己的産業,然後搞一家保險公司,堂而皇之獲取現金流反哺實業。

  粗看模式相似,實則相差甚遠。同樣是保險企業,巴菲特旗下主要是以産險業務為主的保險業務,而國內的大佬們幾乎清一色的壽險。

  其間差距在於,産險可獲得無成本的現金流,通過投資能獲取高額利潤;壽險業務尤其是傳統壽險業務,蘊含著兩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利率風險、長壽風險,受限于長期賠付和利率波動。

  反觀國內理財型壽險産品幾乎都是5%以上資金成本,有的更高達8%、10%,而這正是王石詬病前海人壽之處。

  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國內60多家産險公司過去3年能夠實現承保盈利的不超過5家。再放到國內短期、久期負債的資産錯配風險之下,投資波動性日益加大,承保虧損對投資收益率的抵消作用更趨明顯,即便是股神巴菲特自己來經營國內的産險公司,也很難重現他的投資神話。至於壽險公司及其“以保費為起點,連環加杠桿”的現象,則更是讓人不得不為其風險感到擔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