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阿裏設立信美相互人壽 工商總局現12家準相互保險

  • 發佈時間:2015-10-22 06:20:4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敬元  責任編輯:郭偉瑩

  “相互保險是分享保險行業成長性機會的絕佳入口。”

  中金公司今年7月份發佈的相互保險公司專題報告的這一觀點,正讓不少資本看到進入保險業的突破口——從相互保險切入。

  除了已經發佈公告的新國都湯臣倍健騰邦國際博暉創新等上市公司外,《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和天弘基金,實際上也已是在申請相互保險牌照的成員了。

  截至目前,在國家工商總局今年披露的預核準名稱裏面,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已出現至少12家疑似相互保險的公司。

  中金公司認為,國內正掀起“相互保險熱”,並看好這種趨勢,因為,相較股份制保險公司,相互保險公司設立門檻低,進入較容易,同時,參與設立的機構可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益形象和獲得大量優質客戶,而在後期,其還可以通過相互保險轉制為股份制保險享有前期相互保險發展的成果。

  各路資本紛至遝來

  今年以來見諸報端的對於相互保險公司的消息中,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下稱“信美相互人壽”)因發起會員包括新國都、湯臣倍健、騰邦國際和博暉創新4家上市公司而為外界所知,但這家相互保險公司的發起會員遠不只這幾家。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該公司的主要發起會員包括十家機構,其中的初始運營資金“大頭”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本報記者獲得的相關資料顯示,在信美相互人壽10億元的初始運營資金中,螞蟻金服和天弘基金的自有資金出資額分別為3億元和2.05億元,佔信美相互人壽初始運營資金的30%和20.5%。

  根據記者拿到資料顯示的發展定位,信美相互人壽發展定位的“普惠”特色也與其主要發起人一脈相承。

  信美相互人壽擬針對各種具有同質風險需求的組織群體,以發展普惠金融為立足點,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資訊化手段為依託,以長期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為主營業務,採取低成本、高效率運營模式,打造“專業化相互管理與服務平臺”。

  同時,信美相互人壽的五年規劃目標包括:服務各類會員200萬人,保費收入超過180億元。

  其較突出的特點是借助網際網路優勢,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提高特定群體養老保障水準,彌補社會保障體系缺口。

  而根據上述4家上市公司6月份先後發佈的公告,新國都、湯臣倍健、騰邦國際和博暉創新各出資5000萬元、5000萬元、5000萬元、4500萬元,出資後分別佔信美相互人壽初始運營資金的5%、5%、5%、4.5%。

  其中,新國都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專業從事金融POS機的設計、研發、生産、銷售,並以此為基礎提供全方位電子支付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領域主要包括電子支付和大數據運營兩方面。

  創立於1995年的湯臣倍健處於營養健康産業,是中國保健行業第一家AAA信用等級企業。

  騰邦國際業務涵蓋機票平臺、旅遊平臺、差旅管理、網際網路金融四大板塊。網際網路金融板塊下的騰付通、融易行小額貸款、P2P平臺騰邦創投等,所在領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險的影子。此前,騰邦國際已與保險有一定交集,其保險平臺已經聯手太平洋保險,推出或計劃推出包括投資理財、健康保障、出行保障、簽證險等産品。

  而博暉創新則是一家專注于醫療檢測産品及元素分析産品的研發、生産、銷售及售後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對於參與發起設立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的目的,該公司還特別提到“充分利用公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業務優勢”,欲借此推進公司在金融領域的戰略佈局,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同時,無一例外,這4家上市公司都認為,參與發起設立不以盈利為目的、彰顯“互助共濟”保險本質的相互制人壽保險公司(或組織) ,不僅是落實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同時有利於公司積累長期優質客戶,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入,通過與新型保險組織建立戰略關係,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也將産生積極的影響。

  從有痛點的品種入手

  《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自今年1月份印發《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以來,保監會已經收到十多家機構對於相互保險的詢問,同時收到7家相互保險公司的發起設立申請,包括3家財産相互保險公司和4家人壽相互保險公司。

  申請設立相互保險公司的,除了上述的螞蟻金服、天弘基金、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外,據記者了解,發起會員的身份還涉及財産保險公司、電商金融平臺等,以及部分自然人,本報此前曾報道包括昆吾九鼎投資、大連先鋒投資、深圳前海新金融投資等,也是相互保險的發起會員。

  另外,記者也了解到,有民營資本正在積極研究相互保險,寄望以此作為進入保險行業的突破口。

  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在國家工商總局披露的預核準名稱裏面,《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已出現至少12家疑似相互保險的公司。其中,上半年有6家,下半年目前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亦有6家。而從名稱上看,有5家為人身險相互保險公司,7家是財産相互保險公司。

  正在出現的“相互保險熱”似乎也印證著中金公司的判斷——相互保險是分享保險行業成長性機會的絕佳入口,中金公司的論據主要有三點。

  最具吸引力的,是相互保險公司設立門檻低,進入較容易。

  保監會為培育相互保險這一新型市場主體,在《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中設置了相對較為寬鬆的準入條件。其中,一般相互保險組織需要滿足“有不低於1億元人民幣的初始運營資金”及“有不低於500個初始會員”等主要設立條件,區域性、專業性相互保險組織需要滿足“有不低於1000萬元初始運營資金”和“有不低於100個初始會員”等主要設立條件。

  因而相比股份制保險公司註冊資本 2 億元的要求,以及對股東的苛刻要求,相互保險公司在設立環節的難度較小。

  中金認為,相互保險可以從發展滯後、有痛點的保險品種切入,從關係緊密的群體切入,從網際網路互助平臺切入,之後通過自身內生性的增長,並結合與其他相互保險公司合併的途徑,實現後續的快速擴張。

  同時,參與設立相互保險的機構,可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益形象,獲得大量優質客戶。在發展後期,其還可能通過相互保險轉制為股份制保險,享有前期相互保險發展的成果。

  根據中金公司測算,我國相互保險未來十年的市場空間為76 00億元左右。

  而《證券日報》記者獲得的上述材料顯示,考慮到相互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的不同,保監會欲從收到申請材料的7家公司中,選擇部分進行試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