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農險7年增長超60% 為何叫好不叫座

  • 發佈時間:2015-08-24 08:49: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3年3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農業保險條例》開始實施,農業保險步入發展快車道。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經營農險的公司共有23家,每個省市均有2-3家保險公司獲得農險經辦資格。而2008年,這一數據為7家。七家中國農險業帶頭人分別是,人保財、中華聯合,安華農險、安信農險、陽光農險。

  我國農險規模也在飛速增長,2008—2013年,7年中年均增長率超過60%。

  儘管如此,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財政補貼。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各級財政保費補貼佔到農險保費的80%,在全國農業保費收入中,享受財政補貼形成的農業保費收入佔比達到98%。

  在農民中間,農業保險似乎一直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處境。中國保險學會2014年9月10日發佈的《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需求調查報告》中稱,能完全看懂保險條款的農戶僅佔14.61%,大多受訪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查勘、定損缺乏清晰的理解。

  其中固然有農業生産成本與支出的考慮。比如部分農民認為,通過保險賠付獲得的資金還不能完全覆蓋農業生産的物化成本,更不用説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方面的投入。但風險意識不足,缺乏管理意識卻被認為是眾詬之病。

  風險意識薄弱的背後,與中國農業經營方式的分散不無關係。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在其著作《“農超對接”怎麼做》中表示:國內市場依然是“小農戶”對大市場的格局。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一家也就四五畝地,且土地不成片,無法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生産成本較高。而且每家每戶生産的數量也有限,只能通過中間的商販集中收購,幾經倒手才能“從農場到餐桌”。隨著國內農業商品化、國際化的加深,小農戶、分散經營的模式抗風險能力已越來越難適應市場要求,國內亟須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農業商業企業,保障農産品的穩定供應。

  美國農業商業及金融體系的成熟一定程度上與其規模化經營分不開。美國農業總的來説它是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在資源稟賦優的土地上,通過基礎設施完善、高新科技的應用、大範圍資源配置和市場開拓等手段,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

  農業經營方式分散的同時,我國農險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存在保障水準低、保險産品層次單一,保險補貼覆蓋面不夠等諸多問題。

  而放大來看,農險不應單單從農險角度去認知,還應從更宏觀的戰略層面考慮。如農村土地流轉確權、農險與信貸等結合等,整個傳統農業的升級是一個系統問題。甚至未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突飛猛進,如何利用其在定價、服務模式、交易形式等方面改進傳統的經營管理,都是這個問題的子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