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保交所有望年內獲批 中國版“勞合社”漸近

  • 發佈時間:2015-06-06 07: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胡金華  責任編輯:王文舉

  醞釀籌備了多年的上海保險交易所(下稱“保交所”)6月4日曝出消息稱,籌備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並進入關鍵期,已遞交申報方案,並有望在年內獲批。

  “上海在籌建保交所方面一直很謹慎,雖然已經研究了好幾年,保交所的定位是什麼,要做什麼,業務模式和配套措施是什麼,現在基本上已經找準了定位,也形成了基本思路,在籌建保交所的具體措施上,得到了保監會的認可。”6月5日,一位上海保險業熟悉保交所籌建進展的資本人士透露。

  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經過上海多個金融監管部門的聯合探討,在吸取了諸多國際經驗的基礎上,上海保交所立志於成為中國版“勞合社”,同時隨著上海自貿區在今年4月擴區以來,上海將保交所註冊在自貿區內的可能性很大。

  六年孕育終將破土

  上海籌建保險交易所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09年12月,由上海市金融服務辦與復旦大學保險研究所組成了《中國保險交易所建設研究》聯合課題組,並最終形成《構建中國保險交易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但是經過種種原因和波折,直到最近一兩年,上海提出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才把保交所事宜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據了解,已經成立的上海保交所籌備小組由上海市金融辦和上海保監局聯合推動,主要牽頭人為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助理朱仲群,由其擔任保交所籌建方案研究設計小組組長一職,此人擁有豐富的銀行及保險管理經驗。

  事實上,今年1月份,上海主管金融的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就曾對外表示,上海籌建保交所將進入籌建模式,上述消息則進一步印證了上海正在籌建保交所的消息。

  “隨著國內保險業的飛速發展,在配置行業資源、促進保險業進一步發展方面,保險交易所的成立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促進國內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再保險作為保險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保險業務相比,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通過籌建保交所,就是與中國再保險業務相結合,彌補短板。”在彼時的受訪中,屠光紹如是説。

  當時屠光紹還稱,將來隨著自貿區擴區,上海保交所放在自貿區內的可能性很大。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市籌建保交所之初,復旦大學保險系主任徐文介在談及保交所的功能時就介紹,上海要建中國首個保險交易所,其所提供保險交易的場地與設施,重大項目的財産保險、責任保險、團體類人身保險,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之間的重大再保險項目,都可以在這個平臺實現掛牌交易,同時保險交易所還有保單轉讓功能,長期壽險的保單持有人如因各種原因需要退出保險,又不願意向保險公司退保,可以通過保單轉讓平臺向需要此項保單的人實行轉讓。而成熟的保險交易所還可以産生衍生産品交易。

  英美模式之比較

  6月5日,多位受訪業內人士透露,之所以上海籌建保交所耗時長達六年之久,就是因為國際上也有籌建保交所的例子,如美國紐約保險交易所,其在經營了七年之後,最後清算關閉。因此上海在籌建保交所的事情上,相當謹慎。

  “上海籌備的保交所將參照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的交易原則,然而究竟是效倣英國勞合社會員制的交易模式,還是類似證券交易所的掛牌交易模式,之前存在爭議。前者以原保及再保業務作為交易標的,後者以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為代表,涉及保險風險證券化。最終的運營模式可能還要等到掛牌之後才明確。現在不方便説。”6月5日,一位了解保交所籌備進程的上海保險業內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這位人士介紹,歷史上,成立於1980年的紐約保險交易所曾打造美國版“勞合社”,但開業7年後宣佈解散。如果採用會員制可能有一定的問題,初期可能因為會員有限,而使得交易無法活躍,如果交易貧乏,那麼保險交易所發現價值的功能就可能弱化,最終可能缺乏存在的必要性;而若採用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進行保險風險證券化,由於目前我國巨災風險證券化還處於理論論證階段,成立與此相關的保險交易所可能性不大。

  記者查閱國際上三大保險交易所相關資料也發現,英國“勞合社”的運營模式只是對其註冊會員提供服務,本身不接受保險業務,只為其成員提供交易場所。在“勞合社”市場,賣方(提供保險保障的承保人)與買方(代表客戶購買保險的經紀人)面對面洽談業務。“勞合社”承保的業務36%來自再保險,財産保險佔23%,人員傷亡保險佔20%,其他承保業務還包括海事險、能源險、汽車險、航空險以及各種複雜和特殊的風險。

  而成立於1980年的美國紐約保險交易所是一個非股份公司的保險人的社團組織。主要業務包括三類:一是各種類別的再保險業務;二是美國之外的各種直接業務;三是國內的直接業務(被紐約自由貿易區拒保的業務)。1987年,該所開始停止接受新業務和續保。到了1997年,美國又成立了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這是一個專門通過網路進行各種巨災風險交換、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等買賣的場所。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是一種基於電腦交易的風險交換系統,允許用戶交換他們的巨災風險暴露。因此,用戶能調整他們的風險分佈形態,用來交易的有效風險可以在電子系統上“公告”,交易也能在電子系統中商議和完成。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是保險期貨交易所(IFEX)模式的代表,保險期貨交易所為財産及意外險債券,一般針對颶風和地震等巨災提供保障,大多數壽險債券則是作為融資工具。

  “上海肯定是希望建立一個擁有足夠多的會員、更多的創新型險種以及活躍交易量的保險交易所,而不是冷冷清清,業務寥寥。可以放心的是,中國的保險市場足夠大,無論是再保險還是航運保險,深度和廣度也還不夠,自貿區又是一個載體,可以孕育各門類的保險。”對此,上海一家大型財險機構負責人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