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保險 > 保險業動態 > 正文

字號:  

六年增長8倍 內地保單在香港“野蠻生長”

  • 發佈時間:2015-09-13 08: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內地居民越發熱衷於到香港購買保險,這可能讓今年內地客戶在香港投保的新保單保費金額有望達到400億港元。香港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經理包志豐日前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如是分析。

  包志豐估算的依據在於,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下稱保監處)2015年5月29日公開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所發出的新保單保費達到了68億港元,這個數字佔同期香港個人業務新保單保費(364億港元)的18.7%。

  根據保監處發佈的2014年全年新保單數據,香港地區保險業去年向內地客戶發出的保單中,新保單的保費為244億港元,佔2014年香港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的21.4%。界面新聞記者查詢保監會過往數據發現,2009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客戶發出的新保單保費僅為30億港元。六年間,在香港購買保險的內地顧客新保單保費實現了800%的增長。

  香港保險的內地“基因”

  包志豐認為,這是香港保險業發展的“大勢”。性價比高是香港保險受到內地顧客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相比較于內地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方案,在同保額的情況下,通常香港的保險在保費上會便宜兩三成,加上匯率,價格差距會更大。”大都會人壽保險經紀蔡錦峰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界面新聞記者隨機選擇了內地與香港兩家保險公司相似的兩份重疾保險方案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香港一家保險公司名為“康自在”危疾保險,每份保單最低需要繳付80000港元或10000美元,根據當天匯率,最低可以達到63854元人民幣;內地一家保險公司的同類保險,“XX鴻友A款保障計劃”的保費則超過了10萬元人民幣。

  除了價格較低外,香港保險在保障範圍內也比內地的保險大。以重疾險為例,香港的保險最多可以覆蓋到139種疾病,包括一些早期的或非嚴重的疾病,並且可以進行累計賠償,如上文提到的“康自在”危疾保險就覆蓋了56種早晚期危疾;內地的保險通常則只能涵蓋30至40種疾病。

  分紅利率較高也是內地顧客青睞香港保險的一個原因。包志豐提到,相對於內地保險公司2.5%的規定上限利率,香港保險的分紅利率沒有明確的上限。通過進行全球範圍內的投資,利率很多時候會達到4%、5%甚至以上。儘管一直以來,有傳言稱,國內保險的利率上限將提升至3.5%,但這仍遜色于香港保險業能夠提供的利率水準。

  8月11日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有所下降,但是在香港,人民幣産品並沒有受到熱捧。界面新聞記者在諮詢香港保險從業者後得知,匯豐人壽、友邦保險等保險公司早前已推出人民幣産品,經歷了初期快速增長後,其增速于去年開始放緩。主要原因在於,人民幣産品多為短期理財産品,與顧客注重長期獲益的心態相反;此外,産品分紅普遍偏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香港,港元或美元保單依然是市場的主力。

  不僅內地客戶保單增加,另一個極具“特色”的現象是,香港保險業內來自內地或者有內地背景員工人數也在增加。

  資深保險從業者包志豐,見證了內地員工群體在香港保險業壯大的過程。他説,內地員工數量的增加,從近三、四年開始。

  “所謂的內地員工,其實很多是有內地學業背景的香港居民。”包志豐説,“因為在香港工作首先需要有香港身份證。他們的數量主要在這三、四年間開始增加。在這段時間內,香港的保險産品在內地開始普及化,這使得保險業需要大量雇用有內地背景和相關領域知識的二合一人才。”

  包志豐認為,擁有內地背景的員工對香港保險業起到了不小的推進作用,有助於他們更進一步發展內地市場,“這些員工本身在內地已經積累下一定的關係,這對於保險行業是很重要的;另外他們的內地背景也有助於拉近與客人的關係。”

  目前,內地員工組成的團隊,逐漸成為香港保險公司的中堅力量。包志豐表示,“大都會保險中,內地員工的團體基本是最頂尖的,他們的業績最好。”在他手下,有內地背景的員工比例已經達到了30%-40%。

  界面新聞記者在瀏覽一些與香港求職有關的社交網路賬號或者網路論壇時發現,由香港的保險公司或者理財機構所發佈的招聘資訊佔據不小的比例,這些招聘資訊大多有著“歡迎中國內地畢業生”等字句。

  蔡錦峰就是內地一家老牌985名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香港保險業之中的內地從業者數量確實在不斷上升,主要原因是內地客戶的數量在不斷上升。

  “現在公司裏,包括新移民在內的話,內地員工的比例是挺大的,估計整個行業裏內地員工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擁有普通話技能的畢業生在接待內地客戶時,更有親和力,所以對這類員工需求會高一些。”蔡錦峰説。

  不僅僅是香港的保險公司對於內地員工數量需求在不斷上升,目前有不少港校的學生在畢業後也會選擇進入香港的保險行業。對此,保險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的原因是,保險業時間彈性比較高,專業背景要求較低;而且在這一行業中,個人努力能夠帶來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對於在香港相對無依無靠的“港漂”一族來説比較有吸引力。

  這些內地背景員工的客戶來源,往往是內地客戶。蔡錦峰對他的客戶來源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基本上80%以上的客戶都是內地客戶,而且以購買壽險為主。”在他的內地客戶之中,以本科的校友居多;但他介紹,內地員工的親戚朋友、客戶轉介、仲介機構的介紹等都會是客戶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員工外,還存在一類推動保險業發展的內地力量:一部分並不屬於香港保險公司員工的內地學生或在職人士,作為內地客戶與香港保險公司的仲介,也為香港保險公司帶來了客戶源。宏利金融集團的一名理財顧問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正式在公司內擔任理財顧問的內地人佔比少於10%,但存在一些活躍于中港兩地的人士會選擇做非正式的業務介紹人。

  儘管沒有具體的比例,但從香港保險從業者的講述中可以得出的是,香港保險業中,無論是正式的員工抑或是參與其中的仲介人員,投身其中的內地人士數量在上升。

  對日益飽和的香港保險市場來説,內地這片廣闊的市場變得尤為重要。內地顧客購買香港保險能夠促進香港保險業的發展;香港保險業的發展則加大了對於有內地背景的員工的需求;內地員工數量的增加,又能帶來豐富的內地顧客資源——三者的關係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環形結構。

  業內人士持有這種看法的不在少數。香港立法會的保險界議員代表陳健波就曾表示,內地顧客現在是香港保險銷售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包志豐也認為,內地顧客的增加對於香港保險業“有百利而無一害”。

  內地保險業正迎來政策利好

  然而對於內地的顧客來説,購買香港保險,又是否同樣是“百利而無一害”?

  內地保險行業的運作,需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下稱《保險法》)中的規定來進行;香港的保險行業則遵循《香港保險公司條例》(下稱《條例》)進行。兩地保險法規出自兩種截然不同的司法體系,從而會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意味著潛在的風險。

  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購買者必須親自入境香港購買保險。個別香港保險從業者會到內地進行保單的銷售,這種保單往往被稱為“地下保單”,這種保單為兩地的保險法規所嚴禁,屬於非法保單。

  對此,多位香港保險從業人員均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香港的保險公司只有在看到顧客的入境憑證後,才會通過保單。簽單和繳納首期保費必須在香港進行,否則顧客的權益不受保護。

  除此之外,香港保險有關的告知義務需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即採取無限制的客觀告知形式。包志豐指出,顧客在購買香港的保險産品時,需要將自身完整的身體狀況主動如實告知,否則的話,保險公司有權不承擔保單所規定的責任,並且不需退還保費。

  內地《保險法》也有類似規定,在保險人就有關情況提出詢問時,投保人應如實告知。香港《條例》相較于內地《保險法》,其要求的“誠信範圍”相對較大,因此內地顧客在購買香港的保險産品時,應當注意到需要“主動無限制告知”的這一特別要求。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教授、匯豐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主任雎嵐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人士在香港購買保險産品還面臨著匯率和市場風險。香港保險以美元或港幣計價。長期來看,購買香港的保險産品仍然要考慮到匯率上的風險。對於保險的選擇,也要考慮資産配置和匯率風險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香港的保險公司大多數進行全球化投資,其投資與全球資産的風險相關聯。雎嵐指出,為了規避市場風險,顧客可以選擇保障功能強大的保單,分紅和投資收益只是附加價值。

  有風險就難免有糾紛,如若發生糾紛需要在香港聘請律師進行維權,維權成本高。但雎嵐認為,不同於內地保險的被動銷售型,香港保險的內地客戶基本上都屬於主動購買型,因此發生糾紛的可能性低。

  雖然6年間,內地客戶新保單保費實現了800%的增長,但雎嵐認為,這對內地保險業影響有限。她提到:“2014年,內地的壽險和健康險新保單的規模達到了一萬多億人民幣,這與香港244億港幣的規模相比,還是比較懸殊的。”

  界面新聞記者查閱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四家A股上市的保險公司半年報發現,四家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分別實現了346.5億元、315億元、113億元以及67.5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62.2%、71.1%、64.9%以及80.1%。

  此外,上述四家保險公司在2009年至2014年間的凈利潤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其中,中國平安的凈利潤從2009年的145億到2014年的479.3億,增長率達到了330%;中國太保的凈利潤從73.56億上升到了110億;新華保險的凈利潤也從2011年的28億上升到了14年的64億。中國人壽雖然幾年間的凈利潤波動比較大,但也在2014年回復到一個較高的水準,達到322億元。

  尤其,內地保險業正迎來政策利好。2014年8月13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被稱為保險業“新國十條”。國務院還批准設立了用於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總規模3000億元,首期1000億元。

  “新國十條”提出,到2020年,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産總值)要達到5%,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要達到3500元/人。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根據目前公開的數據,2013年,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達1.72萬億元,國內生産總值56.88萬億元,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為3%和1265元/人(約209.1美元/人)。這與國際水準仍有差距,即使是2011年,全球平均保險深度為6.6%,保險密度為661美元/人。

  內地的保險企業本就坐擁內地潛力無限的龐大市場,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

  然而,雎嵐也指出,內地的保險公司應當重視香港保險業內地保單增勢迅猛的情況,加快實現內地保險産業的轉型升級。“內地保險業的銷售方式比較粗放,重量不重質,需要進行改善,將被動銷售轉為吸引顧客主動購買。”

  她列舉了幾條能夠改善品質的措施,包括加強代理人的培訓,抓準定位將保單賣給更合適的人群;加強市場調研,從而使得保單的設計更人性化,理賠更方便;以及特別注重對高凈值客戶群體的獲取。“高凈值客戶群體是內地客戶的主力。”雎嵐提到,“由於高凈值客戶群體傾向於持有非人民幣資産,實現多樣化資産配置的目的,香港保險在這類群體中比較受歡迎。”

  作為一個制度密集型産品,時間長短亦對行業發展有所影響。香港的保險業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系列的國際保險公司運營機制也較為成熟,業內機制架構趨於完善。相對而言,內地的保險業上世紀曾遭遇發展中斷,從1980年才恢復的經歷,現在尚處於發展的初中級階段。

  雎嵐説,“新國十條”的推出意味著政府開始重視保險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能夠推動保險業服務於民生,並且循序漸進地與國際保險體系接軌,使得內地保險制度作為一個保障機制逐漸得到完善。但是,內地保險業體系的全面完善還需要保險公司改變自身的運作理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