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養老事業和産業的政策機制,加快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保險業,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之一,扮演著為人民提供養老保障的關鍵角色。在長壽時代的背景下,壽險業應在推動“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中,肩負起更大責任。
壽險業自1982年恢復發展以來,我國壽險業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然而,近年來壽險業也面臨新的人口結構變化和市場需求變化的雙重挑戰,無論是在業務端還是投資端,壓力都在加大。在此背景下,如何轉型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一是積極參與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具有規模大、速度快、程度深的特點,同時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嚴峻挑戰。因此,加快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迫在眉睫,尤其需要發揮商業保險在養老保障中的補充作用。保險業在養老金金融領域的深入參與,使其成為國家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泰康的“幸福有約”保險年金計劃為例,該計劃不僅是跨生命週期的健康財富規劃方案,還通過連結保險産品與醫養服務,滿足了客戶對養老保障和長期財務規劃的多樣化需求。作為市場化的養老籌資方案,經過多年實踐檢驗,泰康的這一模式得到了廣泛認可,成為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典型案例。
二是堅定做大耐心資本,推動養老産業金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預期壽命延長,高品質、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愈加強烈。作為長期資金的持有者,保險業在推動養老産業金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長期穩定的資本支援,保險資金可以有效推動健康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為應對老齡化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國家政策也明確要求保險業依法合規推動與養老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壽險資金的長期、大規模、穩定性特徵,與養老産業中“重資産、長週期、慢回報”的需求高度匹配。因此,保險資金不僅成為養老産業發展的重要資本來源,還通過合理投資找到優質的長期項目,形成了相互支撐的良性迴圈。
然而,僅依靠投資端並不足以形成真正的産業閉環。保險業還需要深入佈局養老服務領域,通過醫養結合、社區養老等多種服務形式,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近年來,泰康等企業通過持續加大對大健康和養老産業的投資,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也為推進健康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三是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行業高品質發展。保險業自誕生以來,始終擔負著“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使命,這與金融服務的人民性天然契合。壽險業在探索養老金融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業務的增長與創新,更要積極承擔起服務社會、推動進步的責任。
在當前形勢下,壽險業正通過創新産品和服務,積極參與國家的養老保障事業,並逐步拓展其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保障中的功能。通過打造涵蓋養老金金融、養老産業金融、養老服務金融的全方位生態體系,壽險業逐步成為推動大健康、大民生工程的重要力量。這不僅豐富了養老金融服務國家戰略的內涵,也為壽險業未來的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
泰康保險集團通過10餘年的實踐探索,創新性地將醫養服務融入傳統壽險的資産負債管理,形成了“支付+服務+投資”三端協同的新壽險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將保險、投資和醫養服務有機融合,還通過構建保險年金産品與養老産業投資、運營的閉環生態,實現了資源創新配置,開創了壽險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局面。與傳統壽險模式不同,這種創新不僅提供了保障和儲蓄,還通過提供多樣化服務,進一步滿足日益複雜的養老保障需求。
展望未來,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壽險業需通過構建創新型養老金融模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養老服務業和保險業協同發展。唯有堅持金融為民的初心,才能在新時代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更大力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美好願景。
(作者:陳東升係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