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記者日前從北京産權交易所獲悉,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色股份(4.990, 0.02, 0.40%)”)擬轉讓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生人壽”)37020萬股股份,佔民生人壽總股本的6.1709%。
這是中色股份年內第二次轉讓民生人壽股權。早在今年4月,該股權轉讓計劃就登上了北京産權交易所網站,其披露起止時間為2024年4月1日——2024年9月19日。彼時,中色股份稱,“為更好地聚焦實業、突出主業、專注專業,公司擬籌劃轉讓所持民生保險全部股權。”不過,該筆股權轉讓以流拍而告終。
如今,距離上一輪拍賣僅一月余,中色股份便再次啟動拍賣程式。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動作或與“退金令”有關。自2020年以來,國資委便要求各央國企嚴控非主業投資的比例和投向,加快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的剝離,持續引導國資央企聚焦主責主業、剝離金融資産。今年6月,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出臺後,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該規定,從嚴控制增量,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上述要求也被市場稱為“退金令”,直接加速了國資央企剝離金融資産的進程。在此背景下,作為民生人壽的唯一一家國資股東,中色股份若最終退出,民生人壽將轉變為一家純粹的民營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以來,民生人壽大小股東相繼發生11次轉讓(含中色股份的兩次),然而,沒有一筆成交,全部流拍。
這並非個例。近年來,中小險企股權轉讓頻頻遇冷,業內人士認為,主要與行業盈利狀況及市場環境等有關。其中難點在於買賣雙方對標的股權的定價差異較大,特別是對牌照價值和未來行業景氣度的判斷不同。
以民生人壽為例,近年來,其業績出現了明顯波動。年報數據顯示,2020—2022年,民生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從125.31億元下降至118.21億元;凈利潤從24.15億元下降至1.85億元。2023年民生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19.61億元,凈利潤4.6億元。
再加上被拍賣的股權佔比通常較小,難以對公司經營層面産生話語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接手意願。
不過,即便如此,民生人壽的市場價值依然不可小覷。該股權轉讓項目亮點著重強調,民生人壽已經連續十多年盈利。此外,記者注意到,民生人壽手中還持有多項金融牌照。
“保險公司的股權因為具有專屬經營的特性,並且涉及的金額通常較大,短時間內完成掛牌轉讓面臨挑戰。”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在央國企股權頻繁轉讓的當下,應考慮出臺指導性政策,吸引、鼓勵更多元化的優質産業企業參與保險,探索産融協同模式發揮保險功能。
據悉,上述民生人壽最新股權轉讓計劃截至2025年4月2日。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