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有色行業成本支撐坍塌 期貨工具“點石成金”

  • 發佈時間:2016-03-28 08:01: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奉行的樸素法則。如今,在有色金屬行業,這一規律體現得愈發明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曾經的“黃金時期”弦猶在耳,但有色金屬行業已然疲於應對一副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産能過剩問題凸顯,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利潤大幅減少,虧損不斷增加,投資明顯萎縮,資産嚴重縮水……整個行業面臨空前的困境。

  然而危中有機,在行業低迷之際,仍有企業實現了大幅盈利,甚至借機成為行業領跑者。到底是什麼樣的秘密,讓他們能夠“化危為機”?

  成本支撐坍塌 有色行業適者生存

  “從2012年開始,有色金屬的價格就開始下跌,到2015年,整個行業都不理想,2016年如果再不尋求轉變,我都不知道接下來將會是怎樣的情形。”湖南一家有色金屬生産企業負責人的擔憂,道出了整個行業的困境。

  在經歷了一個十年的黃金髮展期之後,目前世界有色金屬工業進入一輪深度調整階段。由於需求增長放緩,供應不斷擴張,自2012年起,世界有色金屬市場開始進入週期性下行通道,銅、鋁、鋅、鎳等主要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下滑,2015年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

  以“銅博士”為例,倫銅指數在2011年曾經達到每噸10000美元以上的階段高點,而如今已是徘徊在5000美元附近,跌幅逾五成。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産國和消費國,但有色金屬工業總體處於國際産業鏈分工的中低端環節,有色金屬冶煉和一般加工産能階段性過剩的矛盾突出。至2015年,中國的有色金屬産量仍在繼續增長,十種有色金屬産量超過4800萬噸,已經接近當年世界産量的一半,供應過剩嚴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市場價格的變化,導致全球有色金屬企業生産經營形勢惡化,利潤大幅度減少,資産嚴重縮水,産業發展無疑步入嚴冬。

  據統計,2015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實現利潤下降15%。其中,礦山企業利潤下降25%,冶煉企業利潤下降35%,大小企業均倍感壓力。其中,擁有全球“錫銦雙龍頭”地位的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無奈交出的虧損成績單就是一個例證:今年1月27日,錫業股份發佈業績預告顯示其2015年預虧逾16億元。

  西部某有色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2014-2015年,受全球市場需求不旺以及美元走強等因素影響,有色金屬價格繼續震蕩下跌,其影響甚至超過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內市場均已接近或跌破國內生産企業的平均成本線。

  “以銅為例,該行業的景氣度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加工費的景氣度,二是絕對價格的景氣度。雖然去年加工費達到一個階段高點,使得企業有利可圖,但是以絕對價格下跌為特點的行業景氣度回落仍然給有色金屬企業帶來很大壓力。”該負責人説。

  傳統模式隕落 期貨工具“點石成金”

  生存還是死亡?這個疑問,已從廟堂之上的大課題,變成了切實擺在每個企業和貿易商面前的必選題,一場有色金屬産業鏈“適者生存”之戰呼之欲出。此時,上期所的有色金屬期貨工具成為領跑企業手中的王牌。

  “在供給側改革大潮下,有色金屬行業總體面臨去産能的格局,能否運用期貨等衍生品工具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中糧期貨研究院總監曾寧指出,例如,電解鋁産能利用率只有七成多,行業長期處於虧損境地,若不通過衍生品工具對企業進行風險管理,部分高成本産能必然將被淘汰。

  在這場變革中,這家西部企業遊刃有餘,秘訣就是其對期貨衍生品爐火純青的運用。據記者了解,自2012年以來,該公司對自産産品銅、鉛、鋅、金、銀進行了相應的套期保值操作,累計交易金額達到2423億元,累計交割實物銅超過15萬噸、鉛近3萬噸、鋅超過20萬噸、白銀超過120噸,不僅穩定了生産經營,更實現了利潤的持續增長。

  該公司期貨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期貨市場公允的價格體系和實體服務體系,我們公司既解決了原料和産品買賣雙方對價格的需求,以及談價議價困難等難題,又實現了低成本原料價格的形成和産品的保值、增值。”憑藉多年來對期貨工具的運用,該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套保經”。

  在他看來,每個企業情況有別,套期保值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在有色金屬絕對價格下滑的壓力下,公司堅持根據基本廠情,先設定短中長期的風險偏好,之後在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做符合公司風險偏好的套期保值策略。

  具體而言,在多數情況下,公司首先會在套期保值上基本做到全覆蓋,之後依據對某一品種全年均價和波動區間的預測,當價格大幅偏離區間甚至行至極端位置時,有管理地解開部分敞口,從而提高産品價格的競爭力。

  憑藉這一套保策略,該公司已有不少成功的套保案例。例如,在2014年套期保值操作過程中,公司利用滬銅、滬鋅期貨合約出現的反向市場結構機會,實現銅和鋅期/現貨套利盈利約2億元;通過市場研判,利用買入交割白銀、賣出滬銀遠期合約等手段,實現白銀期/現貨套利盈利2000萬元;運用點價保值策略,在4239元/公斤賣出滬銀合約437355公斤,在3941元/公斤對衝買入等量滬銀合約,實現白銀産品與原料的銷售/價採購差盈利13000萬元,等等。

  “在原料採購、産品銷售方面,我們都會通過衍生品市場進行多次定價,近幾年基本都是這麼操作,效果很不錯。”這位負責人表示,産業資本、尤其是有色金屬企業,其産品的金融屬性和貿易屬性都非常強。如果僅僅像傳統模式那樣産出一個産品就賣給下游,已經完全沒有競爭力了。只有以産品為載體,挖掘貿易價值、金融價值、品牌價值,産品的競爭力才會提升。

  衍生品體系仍需完善 爭取定價權任重道遠

  雖然我國有色金屬期貨品種較為豐富,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有色的衍生品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國內期貨工具能滿足大部分有色企業的套保需求,但美中不足的是期權以及有色金屬指數期貨等尚未上市,這將使得企業的部分需求難以滿足。”曾寧表示。

  縱觀整條産業鏈,該負責人也認為,有色金屬的衍生品市場仍有兩大問題亟待改善。首先,有色金屬的衍生品新工具仍待推出。例如,不少有色金屬企業的風險意識、管理能力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可以嘗試使用期權等工具,以期在今後的生産經營活動中更有效地進行風險管理。

  其次,衍生品未能覆蓋整個定價體系。對於有色企業而言,除了産品的絕對價格,産業鏈中,加工費和進口到岸升貼水也是重點,甚至往往是決定一筆業務盈虧的關鍵。但目前,加工費和到岸升貼水仍沒有衍生品工具來進行保值。“缺乏這兩個保值工具,可能導致不少問題,例如進出口貿易不平穩——每當出現進口窗口時企業就大量進口,沒有進口窗口時就一點都不進口。”

  而在定價權方面,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有色金屬企業在全球有色金屬産業鏈中總體處於中游加工的角色,即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出售,原材料價格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抗風險能力總體不足。我國的有色金屬期貨品种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在國際市場具備了一定的定價權,但仍需進一步提升。

  “在定價權方面,世界銅期貨定價依然主要根據歐洲時間倫敦銅期貨價格變動,但LME與SHFE的聯動性在增強。”東證期貨研究所高級分析師郭華表示,一方面,我國銅期貨市場與倫敦銅期貨市場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資訊傳遞效率高,資訊響應速度快;夜盤的推出提高了我國期貨市場的效率和市場有效性,降低了投資者的頭寸風險,有利於提高在世界定價體系中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時區差別,我國期貨市場雖然在亞洲時間對市場價格起到引導關係,但是卻並不具備定價效率,市場有效性還不足。

  有學者研究表示,在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上,現貨與期貨無論從認知上還是價格體系上,都不應存在人為的割裂和本質的區別,期現貨只是同一標的物在不同時間階段的表現形式。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期貨市場的發展需從國情出發,循序漸進,在完善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建設區域性國際市場,進而建設成為全球性的期貨市場,以爭取國際市場“定價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