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大宗商品金融化正出現微妙變局

  • 發佈時間:2015-10-12 01:22: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張利靜  責任編輯:劉波

  越來越嚴格的監管政策及不斷縮小的投資回報,正將國際大投行驅逐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而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改革及銀行、券商等機構業務的成熟,則驅使他們接手這些業務。

  國際投行大撤退

  2013年開始,國際大型投行在全球大宗商品上的手腳開始撤退。

  “監管部門正在重新審視允許銀行交易實物商品的規則,打算改變這一實施數十年之久的規則。”這正是當時華爾街投行在大宗商品上不測際遇的開端。

  而在此之前,據路透報道,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根據市場人士的分析,投行涉入大宗商品的方式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大宗商品産業需要為各個業務開展大規模融資,而投行與為其提供資金的金融業聯繫緊密。二是大宗商品變成金融交易資産使得銀行充當了“倉庫”的角色。二者結合,大型投行用各種“花招”牟利便有了條件。

  據報道,過去十年,投行利用現貨大宗商品庫存挪移,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限制供應、提高售價等。其必要途徑便是由此引起的現貨價格和金融市場價格雙雙發生的變動。鋁價一度在供應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仍出現上漲,就是因為倉庫出貨大排長隊。

  美國參議員因此抨擊銀行等金融機構插手大宗商品庫存業務導致了價格上漲。而在這之前,銀行就受到沃克爾規則的限制而不得不縮減大宗商品自營業務。

  大宗商品受牽連?

  追溯源頭,商業銀行正式跨入大宗商品産業是在2003年,當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首次批准商業銀行交易實貨商品。2013年,高盛集團、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等,都已成長為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巨頭。十年間,全球能源、金屬、農産品等市場經歷了價格劇烈波動期。

  2013年,中國經濟調結構,資源消耗性發展模式被放棄,美聯儲也進入推出量化寬鬆的討論期,全球商品市場大幅波動,華爾街投行紛紛撤離大宗商品,全球大宗商品去金融化浪潮正式開始。

  摩根士丹利將旗下大部分全球實物石油交易業務出售給俄羅斯最大油企Rosneft。德意志銀行也表示,出於監管及利潤惡化壓力,將退出能源、農業、工業金屬和紡織品交易業務。

  2014年1月,美銀美林表示,將出售歐洲電力和天然氣銷售及交易業務。3月,摩根大通以35億美元現金出售該行實物大宗商品資産和交易業務,包括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等業務。4月,巴克萊宣佈將退出大部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包括金屬、農産品和能源業務。高盛則剝離了金屬倉儲業務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就在國際投行大舉退出商品市場之際,大宗商品市場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下跌。投行的退出是否是商品價格暴跌的推手還不得而知。市場人士認為,也許並不是時間上的巧合。

  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國際大投行的退出,中國的銀行和經紀商,卻在抓緊進入這個領域,構建投行業務結構成為不少券商當下的主要任務。在接盤完成後,商品市場能否掀起新波瀾,也是一個未知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