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疼癢渴——創新形勢下期貨業百味雜陳
- 發佈時間:2014-12-22 00:51: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期貨行業內52家期貨公司進行了年度經營情況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年度經營情況、創新業務發展、人員流動及人才結構情況、明年計劃等內容。調查樣本包括28家傳統係期貨公司、21家券商係期貨公司及3家現貨係期貨公司。
綜合來看,2014年期貨業呈現四大特點:創新之甜,收入之疼,從業人員流動之癢,資金之渴。
創新元年之“甜”
2014年,期貨業創新“沸騰”——期貨創新大會召開、期貨資管“一對多”正式落地、期貨公司首次“觸網”;重磅級品種原油期貨獲批、股票期權推出進入實質階段。總體而言,期貨公司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中國證券報調查顯示,52家受訪的期貨公司中,有19家公司對資産管理業務前景非常看好,16家公司認為風險子公司/場外業務有較大發展空間,6家期貨公司對此二項業務均充滿期待,其餘公司則避開鋒芒,在其他業務上開始佈局發展。
一方面,創新業務陸續落地開展,不少公司在資産管理及風險子公司業務方面取得了實質性成果,部分公司不同程度實現了收入增加。
9月,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首屆期貨創新大會召開。
12月,《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則》)發佈實施,期貨公司從事資管業務門檻降低落到實處,資産管理業務“一對多”成行。另外,《管理規則》允許設立專門從事資管業務的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産管理計劃須向中基協備案;期貨公司或子公司的自有資金可以投資本公司設立的資管計劃。
據記者了解,率先獲得資管資格的37家期貨公司資管總規模已接近100億元。此外,截至12月5日,共有32家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期貨業協會完成備案,總註冊資本達到35.2億元。按照《管理規則》規定,目前110家期貨公司達到新的準入門檻,行業內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中小期貨公司都可以開展資産管理業務。同時,業內人稱,“一對多”為期貨行業打開了財富管理的空間,為期貨公司向資産管理和風險管理方向轉型提供了支撐。
調查顯示,受訪的52家期貨公司中,少數公司在創新業務上實現增收,多數公司更多的是業務模式的初步打造、業務流程的初步熟悉。“公司資産管理相關業務已經啟動。目前業務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公司資管管理規模峰值超過6千萬元,收益高的産品目前已經盈利30%。”浙江一家期貨公司營業部負責人稱。
令業內人振奮的是,日前,股票期權徵求意見稿出臺,標誌著我國股票期權的推出進入實質階段,未來隨著ETF期權試運作的成熟,預計期貨期權、股指期權乃至個股期權的推出也或為時不遠,中國期市、股市將步入期權時代。
與此同時,研究準備多年的航母級期貨品種原油期貨獲批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交易,正式上市或為時不遠。業內人認為,這不僅是國內石油産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也是中國期貨市場面向國際的一次重要嘗試。“在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尋求發展是企業的生存之道,開展國際化業務和其他金融衍生類業務是期貨公司後期的經營重心。”上述負責人稱。
調查顯示,多數公司已經開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就在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當晚,東航期貨即上線網上開戶系統,在業內屬首家。“期貨公司作為金融機構,未來將與銀行、券商、基金、信託等金融機構形成更為緊密的業務合作關係。”某期貨公司營業部負責人期待地説。
“目前公司正在積極準備資産管理業務資格的申請和團隊的構建,但資管業務發展的方向可能會向大資管、産品資管領域發展,而不會選擇目前市場上普遍運作的模式,公司資管業務應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中心和産品創新中心,有壓力但更有動力和創新力。”英大期貨相關負責人稱。
經營收入之“疼”
儘管各項創新業務備受期待,甚至少數公司創新業務開花結果,但調查顯示,半數以上期貨公司今年的收入情況並不及去年。實際上,今年以前,期貨公司大面積虧損已成不爭的事實,部分期貨公司甚至出現連年虧損。
這意味著,雖然多家期貨公司已開展資管、風險管理子公司等創新業務,但該方面的收入目前並不明顯。“從收入結構上來看,由於期貨公司以往只有經紀業務,雖然2012年被允許從事資産管理業務,2013年被允許設立子公司開展風險管理業務,但從收入結構上來看,經紀業務收入仍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當前創新形勢下,轉型創新業務攤高了公司運營成本,許多公司形成了“以經紀養創新,以創新帶動經紀業務”的效益模式。“經紀業務是創新業務開展的基礎,為創新業務積累的豐富的客戶資源,能有效地促進創新業務的發展。期貨公司未來可以申請證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牌照,各項業務間存在互相互補、互相促進的作用。”羅旭峰説。
值得注意的是,期貨創新業務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收益,基本處於投入階段,且耗資不小;而作為期貨公司的糧源,經紀業務的競爭也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收入已經大不如往年。
從“今年業績增量來源”一項調查結果來看,31家期貨公司今年業績增加部分主要來自傳統經紀業務,資管業務方面增收的有4家,風險管理子公司方面實現盈利的也有4家,其餘公司業績增量則主要來自其他業務。
某期貨公司北京營業部負責人表示,近兩年,該營業部保證金規模均維持在穩定水準,但隨著手續費貢獻比例的下降,營業部收益有所縮水。“目前營業部並未出現虧損,但不及2013年同期,形勢越來越嚴峻。”創元期貨鄭州營業部總經理張華表示。
此外,國投中谷期貨北京營業部經理周博表示,該營業部今年的收益情況與往年相比也略有下滑。
“在全牌照開放的趨勢下,經紀業務逐步發展成為創新業務的副産品,單獨從經紀業務角度分析,面臨零佣金、利息返還、權益産品化等競爭壓力,且受制于制度和市場培育的影響,市場規模沒有跟上産品創新的步伐,規模有限。”北京一家期貨公司營業部負責人表示,期貨公司創新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在期貨公司創新成本高、入不敷出的同時,還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窘境。
從業人員流動之“癢”
調查顯示,今年以來,期貨公司均有人員流動現象。部分公司人員向外流失較多,多數公司內部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員及部門配置變動較為明顯。
而近兩年期貨新品種集中上市,創新業務開展以及員工流失等原因也促使期貨公司加快了對外招聘的步伐。今年以來,交易所及監管部門針對高校開展的期貨知識競賽類考試也明顯增多,高校畢業生成為期貨人才重點孵化發展對象。
與此同時,未來補充部分崗位需要,期貨公司對專門知識結構人才、法務人才的招聘力度也加大,同時從海外引進期權、場外業務等經驗人士,行業人才結構進一步完善。
中國證券報記者對多位從業年限兩年以上的期貨公司員工調查發現,當前行業環境呈複雜、模糊、多變且充滿不確定性狀態,傳統雇傭關係模型不再穩定,行業整合變遷過程中,行業管理規範也經歷著不自覺的自我改造過程。
“整合變化變遷是現在期貨行業的準基調,行業整體的變化一定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或者説對未來的看法,這是行業創新過程中期貨人員流動甚至流失的主要原因。”某期貨公司員工告訴記者。
綜合多位受訪期貨公司員工觀點,當前期貨公司人員行業內流動甚至流向其他行業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鍛鍊機會及上升通道的缺失。期貨行業是個年輕的行業,存在行業人員整體年紀偏輕特點,從業十年以上員工基本已經成長為公司管理層。對年輕的從業人員尤其是研究人員來説,這個年齡階段的員工在收入之外,更為重視職業規劃及晉職空間,其他發展較為成熟的金融行業及大中型期貨公司較為規範的管理及明確的收入分配機制及晉職空間存在吸引力,這成為部分期貨從業人員向外出走及行業內流動的重要因素。
二是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較大,及業內收入差距出現擴大趨勢。“現階段其他金融領域行業整體薪金水準遠高於大部分期貨公司,且目前市場出現各類投資公司對期貨人員尤其是期現研究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需求較大,且薪金不菲。”某公司員工説,此外,行業內大型期貨公司和中小期貨公司的收入水準差距也逐漸顯現,行業二八分化最直接地體現在員工收入水準上。“各項創新業務開始展業,大型期貨公司在境內外大手筆招攬人才,相比小公司,其待遇較為優厚、晉職路徑空間更為清晰。”
同時,即使一家期貨公司內部,由於業務分層緣故員工收入也出現較大差距,據不完全了解,在某些大型期貨公司,普通研究員不及部分中層人士收入的八分之一,“有人拿的多,有人拿的少,不患貧而患不均,對收入不滿意的員工可能選擇離開。”
三是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激勵機制。調查顯示,52家受訪公司中,三分之一公司對創新業務人員尚無明確的激勵機制,有創新激勵政策的公司多數採取業績提成激勵。與此同時,某位剛從期貨公司離職不久的員工表示,領導個人魅力也是員工是否願意跟隨的重要原因。“有些公司存在個別管理層難孚眾望,員工選擇離職簡單來説就是‘錢少是主要原因,心受委屈是次要原因’。“
根據智聯招聘2014中國年度最佳僱主的調查報告顯示: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體驗和晉陞空間是員工評價工作好壞的三個最重要標準。而上述原因在解釋期貨從業人員流動的同時,也顯示出期貨公司管理仍停留在傳統層面。調查顯示,期貨公司在管理層面也出現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的星星之火。“我們正在嘗試股權激勵的方式,和員工共用創新成果。”某期貨公司負責人稱。
《智聯招聘2014年中國年度最佳僱主》報告顯示,在薪酬方面,除了固定工資,很多最佳僱主都為員工提供了合理的股權分享計劃,利益共用是留住員工和推動員工自驅的重要途徑;一些企業不再利用頭銜和培訓吸引員工,而是為有能力的員工搭建發揮其才智的平臺。
而對於期貨公司人員尤其是研究人員的崗位流動,浙商期貨相關負責人稱,新形勢對作為賣方研究員提出新的要求。期貨研究要在更加貼近實際方面下工夫,把研究成果共用,指導子公司以提高期現對衝套利的精度,或者開展其他創新業務為公司創造利潤;公司鼓勵研究員參與新産品的調研以及設計等,提高研究水準。在人事分配上,原有的部門設置或面臨打破,研究員到營業部去鍛鍊,營業部的員工到研究所培訓,不斷提高業務水準。
多位期貨公司員工稱,目前各公司都在做研究員與第一線行銷結合,公司的相應業績激勵,將令員工今年在整體上實現增收。
資金補充之“渴”
調查顯示,多數公司尤其是券商背景期貨公司對來年股東支援特別重視。在對“明年最期待的事情”一項調查中,受訪的52家期貨公司中,半數以上公司將股東加大支援羅列首位。在“明年最擔憂的事情”調查中,不少公司負責人表示,股東單位不支援是最令人擔憂的。
迫切的資金需求前所未有地擺在了期貨公司面前。據記者了解,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前新業務政策門檻不斷放低,備案制打開業務綠燈,而無論是資産管理業務還是未來交易商發展,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未來期貨公司升級發展,一來需要在研究方面要深耕細作、加大投入,二來在創新業務比如交易商發展方面,新的系統、人員投入牽涉到巨大支出。以往業務單一,政策上條條框框也多,期貨公司有錢無處花、不敢花,而現在整個行業發展環境變了,期貨公司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某期貨公司負責人在期貨創新大會上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期貨公司中小型規模居多,自身經紀業務江河日下,支撐整個公司的轉型已經力氣不支,新的資金來源如救命稻草。一些機敏的公司已經嗅到危機,有了在新三板掛牌的打算,以解決眼前的融資困境。而“新三板”也向迫切需要資金的期貨公司拋出了“橄欖枝”。對期貨公司來説,此類融資一來可以廣開源路,吸引資金髮展自身,二來可以為股東提供退出機制,防止少數股東資金變動為公司經營帶來不便。
開源的同時,期貨公司在未來“節流”方面也逐漸形成共識。接受調查的28家傳統係期貨公司中,近八成已經開始接觸網際網路金融。在資金不濟的情況下,利用虛擬資源節約成本,轉變經營戰略成為部分公司發展共識。“相比大型期貨公司,中小公司的各種資源均較為缺乏,而網際網路沉入金融領域,虛擬經營可克服資源缺乏劣勢以便進行更有效率的行銷,中小公司可以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在刀刃上。”另一家期貨公司負責人説。
據了解,目前期貨公司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利用主要停留較淺層面,比如網上開戶,期貨隔夜未佔用資金轉移到“支付寶”類計息工具中。據介紹,網上投資諮詢、購銷資管産品也是值得期貨公司探索的領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經營成本,緩解資金壓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競爭加劇的行業環境意味著淘汰已經加速,在期貨公司轉型發展過程中,資金的及時補充對資源豐富、系統成熟有序的大型期貨公司來説也許是“過冬的棉衣”,而對中小期貨公司來説則是“救命的稻草”。“資金不到位,就意味著創新業務無法啟動,即使勉強開啟,效果也可能打折扣。”上述期貨公司負責人稱。
調查顯示,52家受訪期貨公司中,約四成的期貨公司表示,股東單位打算在明年加大支援力度,而其中,僅僅4家期貨公司表示,股東單位方面做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