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如何管控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7-18 04:31:16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田燕
如果買入基金尤其是高風險基金後,基民就一心想著如何多賺錢、賺快錢,卻很少會想到該怎樣管控風險。那麼,市場或早或晚會給基民帶來非常嚴厲的教訓,讓基民付出沉重代價。這是因為自從成為基民後,就註定要跟各種各樣的風險打交道,這既包括一次又一次不期而遇的“黑天鵝”,也包括一直看好的基金更換經理人選,尤其還包括令人膽戰心驚的股市大跌。上個世紀美國股市跌幅超20%,時間持續一年以上的熊市有9次,香港則經歷7次股市大跌。其中,1929年10月21日,道指從386點瘋狂跳水至198點。其後,僅在1個多月時間中跌幅就高達48%,在經歷短暫反彈後再度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連續出現6次大跌,道指跌至41點,跌幅高達90%。再如1987年的香港市場:10月26日星期一,恒生指數開市後15分鐘下跌超650點,全日下跌1120.7點,跌幅高達33.33%,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因此,筆者在此提出管控風險的一個方法三項原則,並建議基民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積極探討並嘗試個性化的管控風險方法。
具體的方法是,請測試一下自己的應變能力。在投基過程中發現市場實際表現,與自己預期存在偏差甚至完全相反後,基民的態度是:(1)不知所措;(2)堅持原想法;(3)隨機應變;(4)按事先準備的方案執行。要知道,證券市場是複雜多變的,由此決定基民的任何一項投資決策都可能或早或晚地被事實證明出現偏差,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因而,如果基民選擇的是答案(1)或(2),表明當時並未想到投資過程中會遇到風險,市場還會出現基民所不希望的情況,顯然屬於由無知所導致的結果。所以需要專門拿出時間去了解中外證券市場歷次大牛市和大熊市的情況,全面系統客觀地認識包括風險和收益在內的主要特徵;如果選擇的答案是(3),則表明基民過於自信,很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定力。這是因為在突發的大喜或大悲面前,人的情緒往往會失控,在這種心態下做出的決定同樣可能會導致基民的資産蒙受損失。所以需要專門拿出時間去學習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們的成功經驗;只有選擇答案(4),則表明基民有著足夠的理性,並對證券投資活動已有深刻全面的認識。明白雖不可能事先對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進行週密而細緻地分析思考,卻意識到證券市場基本形態只有上漲、下跌和橫盤震蕩三種,投資活動基本行為無非就是買入、賣出及觀望。因而,當預期市場將出現某一種趨勢而採取其中一種操作行為之前,就已想到這一判斷也可能存在偏差,就確定一套相應的修正預案,以確保自己遇到意外時能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原則一,組合投基。某一項風險影響的範圍既可能是全球的,也可能是局部的,影響持續的時間也是長短不一。此外,相同的消息可能對某些品種是利空,卻對另一些品種構成利好。所以,可以通過構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抗風險組合來分散風險:通過投資不同品種,如股票、債券、貨幣等基金以分散風險;買入A股市場和海外市場品種,通過投資不同市場分散風險;同時持有新老基金,通過時間和倉位差距分散風險。
原則二,分批買入。證券投資既充滿誘惑又隨時可能遭遇險境。影響市場趨勢的許多因素都難以事先預知,各種消息對市場趨勢産生何種程度的影響,更是普通投資者難以把握的,自身的理解和判斷完全可能與市場實際表現相悖。所以,萬萬不可使自己的資金悉數暴露在市場風險中,應嚴格遵循分批進場買入操作原則。
原則三,一旦事實證明自己的判斷和投資行為存在錯誤,必須遵循“先糾正,後分析”。選錯品種、看錯趨勢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明事實已證明基民的錯誤,卻採取或消極回避,或頑固執行原方向操作,以致後果日趨嚴重。影響市場趨勢的因素複雜,基民不可能羅列全面,認識也未必符合市場實際表現,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基民錯過低成本糾錯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