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173名基金經理離職:精英派奔私募、穩健派跑資管

  • 發佈時間:2014-11-12 08:29: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傳統的調研方式、內部報告、答辯、入池、買賣約束等都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大家看到的結果可能是,越是流程嚴謹的大基金,投資業績越趕不上趟。這幾年公募做不過私募、私募做不過遊資,因為公募以前擁有的平臺優勢和資訊優勢已經沒有了,繁文縟節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資業績的桎梏。”11月以來,公募界最熱鬧的人事變動非明星基金經理王茹遠的“公轉私”莫屬,王茹遠的離職信更是直指公募基金引以為傲的投研環節。

  事實果真如此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公募投研的軟肋或許已悄然浮現。

  “原先公募基金牌照數量有限有優勢,大家都覺得平臺非常好,在公募之間跳來跳去;現在基金牌照越來越不值錢,基金經理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光拿牌照沒有用,現在離職基本上都是離開這個圈子。”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公募基金的離職潮正連年創下新高。據萬得統計,截至11月7日,公募基金經理年內離職人數已達到173人,超過了2012年度的111人離職和2013年度的138人離職。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較往年公募圈內互相挖角不同,在今年洶湧的離職潮中,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去向主要有兩個:一是明星基金經理奔向私募或自立門戶,二是轉投排名壓力較小的券商和保險資管。

  精英奔私潮涌現

  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小李(化名)前不久正式向公司提交離職報告。

  小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的下一站將是私募。現在他正忙著和朋友一塊籌備新公司,屆時公司的産品方向將會是針對A股市場的量化對衝系列。

  作為海歸人才,有著豐富海外實戰經驗的小李,已在老東家服務了近6年。至於離開公募圈子的原因,小李笑著坦言:“主要是從個人的職業前景和收入多方面考慮,還有就是公募基金尷尬的現狀。”

  “坦白説,公募基金主要做的還是傳統的價值投資,量化對衝並非主流。目前證監會對公募基金在期貨投資方面進行了很多限制,而且後臺也無法支援高頻交易。等到相應投資流程走完,機會也就消失了,這一塊國內主要還是券商和私募在做。雖然公募基金的投資限制多,平臺和資源也比私募多,我還是願意到私募去試一試,感覺牛市快要來了。”小李進一步解釋道。

  據了解,小李也曾考慮轉到公司旗下的專戶部門。在他看來,專戶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由於生不逢時,趕上五年的熊市,將銀行渠道給做傷了。自己不僅要打理産品還要去找錢,和私募已沒太大的區別,而在激勵機制上專戶顯然還趕不上私募。

  近期公募基金經理奔私中,最為熱鬧的當屬寶盈基金的明星人物王茹遠。據有關資訊顯示,離職後不久,王茹遠已經在11月3日註冊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名為“上海宏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0月,萬家基金總經理呂宜振因個人原因離職。據悉,離職後呂宜振也選擇自主創業,創辦屬於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早在2014年開年之初,最讓業內譁然的就是,公募基金老將、興業全球基金前投資總監王曉明留下了告別信,也轉身奔向私募。

  券商保險資管招賢納士

  和上述明星基金經理奔向私募不同的是,公募基金也有一批人選擇奔向券商和保險資管。隨著保險資管入市比例的放寬,其對資産管理的渴求也在不斷上升。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小張(化名)年初選擇離職,離職後他選擇加盟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資管團隊,過上不用看排名,不用背基金規模壓力的日子。

  “以前是天天排名、月月排名,壓得喘不過氣來。以前管理的基金資産規模只有幾個億,現在這邊不用為錢發愁,幾個賬戶合計就有二三十億元的資金,可以專心做投資。”小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了解,從收益來看,保險資管要求的是絕對收益,一年業績只要能達到15%到20%就可以了,當然在操作思路上會更穩健,産品回撤的幅度要求也比在公募小得多,設置了一些不能觸碰的紅線。

  “公募基金大家都有規模擴大要求,別人賣得好你賣不動,大家都會説基金業績不好,公募還是挺難的。”深圳某基金公司有關人士表示。

  近兩年,一批基金經理甚至是投資總監陸續加盟保險資管行業,在他們眼中,保險資管才是市場真正的買方。

  在小李看來,基金牛市主要是來自貨幣基金規模增長,股票型基金經理會覺得,雖然行業周周排名、月月排名,但外面對股基沒什麼關注,位置很尷尬。目前新基金不好發,很多基金公司內部基金經理消化不完,還有一大批助理、研究員等著上位。兩三年前股票型基金經理職位還是虛位以待,現在除非是從外部招聘明星基金經理,否則公司內部人員也趨於飽和。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達了近乎相同的觀點:今年公募基金離職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能力的基金經理選擇了更富有創造力,承擔高風險高收益的私募行業;還有一種就是選擇安穩,不用頂著巨大排名壓力的券商和保險資管。此外,還有一小部分人在基金公司圈內流動,主要是從小基金公司跳向大型基金公司或者有著制度變革的中小基金公司。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高層人士指出,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去保險資管的不多,因為他們目前的收入相對較高,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就不好説了。

  公募投研互動反應慢

  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王茹遠離職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公募基金投研互動機制的擔憂:“傳統的調研方式、內部報告、答辯、入池、買賣約束等都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大家看到的結果可能是越是流程嚴謹的大基金,投資業績越趕不上趟。這幾年公募做不過私募、私募做不過遊資,因為公募以前擁有的平臺優勢和資訊優勢已經沒有了,而繁文縟節的流程成了提升投資業績的桎梏。”

  前述大型基金公司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前兩年市場影響還不是特別大,今年這個市場真是變化太快了。今年新發行了很多股票,大家準備都不夠充分,資訊傳播得又很快,等你按照原來的方式去弄好的話,這個股票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今年你要掙錢的話,可以做兩種:一種是概念股,航運、軍工概念,第二種就是以前沒有關注的企業轉型。按照以前的做法,要3~6個月研究入庫的週期,現在來不及了,三個月股票行情早就結束了。研究員調研也有自己的行程安排,要預約別人,寫個簡報很容易,買的數量多就要寫深度報告,沒有半個月到一個月是寫不出來的。寫完以後還要湊齊開會討論,接著是入庫,等入完庫還要買,這個週期不是那麼短。”該高層人士進一步分析稱。

  南方某基金公司副總坦言:“各個公司不一樣,有些公司相對靈活一些,這些不是公募和私募的區別。當然,不排除有些公司管理比較嚴格,制訂制度的人不參與投資,不了解基金經理的困惑,制度比較剛性也比較死板。”

  針對目前市場行情的快速切換,基金公司投研人士普遍認為,現有的投資流程模式的確反應速度有些慢,但畢竟是經過多年檢驗的。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應該找到一些辦法彌補這種機制的不足。

  “這兩年特殊的市場狀況下,原來公募比較嚴謹化的投資可能不太適應市場的狀況。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制度是經過長期檢驗的,不能單從收益率來考慮問題,完全以結果為導向。這當中還有一個風險的問題,投資應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對機構來説,投資是嚴謹的事情,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入庫,這就是一個讓你慎重思考的過程。投資不是短跑更多是看中長期狀態。”前述投資總監表示。

  該投資總監進一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我們在選股方法和選股標準上有所調整,原來估值看得比較重,篩選標準嚴格要看到確定性的成長。現在確實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我們對未來的成長和估值都有所放寬,放寬一下短期盈利的標準和預期的成長空間,要看長期大的趨勢,估值就比較高一點,3到5年情況其實看不清楚。從長期來看,投資收益仍要看企業盈利的情況。”

  不過,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有關人士認為,公募投研流程是為了防止風險老鼠倉、內部交易等,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本身就不主張做短線,而是鼓勵對公司進行深度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現有流程是不滯後的,這主要還是要看基金經理的風格。現有投研流程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依靠人員自動把流程縮短,進行高效運轉。

  激勵機制待變革

  事實上,公募基金的“落後”不僅僅體現在投研互動機制反應慢,産品創新、基金經理考核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協調和統一的問題。

  據了解,現在業內討論最多的還是激勵機制話題,既得利益的股東方肯不肯讓步的問題仍然最受業內關注。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認為,現有基金公司分化已現,大型基金公司份額依然保持穩定,而中小基金公司若不實施制度變革,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那麼很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尤其是牛人的加盟。

  前述南方某基金公司副總也認為,制度是管人的,把許可權給基金經理,對他而言約束機制一種是制度,另外就是法律和法規,那麼非法規的東西是否要限制是值得思考的。從投資的角度看,基金經理是核心的生産者,在這個流程當中,基金經理需要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權,這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樣。那麼,在公司高層的管理之下,基金行業是人來生産,就會産生摩擦,基金經理不應該處在一個被管理被監督的角色。管理層不懂投資,本著制定制度就是來管理你的思路,基金經理自然不想長期幹下去,目前只有資産管理行業基金經理有選擇的自由,其他很多行業還在低效率運轉。

  該副總進一步表示,其實在很多的時候,業內談到激勵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企業文化,也就是常説的合夥人制度。業內現行的事業部,很多只做了一半,更多的應該是合夥人的文化,是所有人的價值觀,大家奉獻自己的專業能力,是這種訴求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所以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公募不斷有人在走。公募現狀是,基金經理又要做行銷,還受這樣那樣的約束,背著巨大的排名壓力,激勵機制又跟不上。相反,券商和保險資管,沒有找錢的壓力,就是去打工的。所以,只有合夥人的文化,才能把基金經理留住,基於信託契約對持有人負責,只是目前基金公司還有老産品維持生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