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發起式基金首現夭折 大成理財21天擬轉型

  • 發佈時間:2014-08-13 14: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距離國內第一隻發起式基金成立剛剛兩年,已出現了第一例發起式合同終止。大成基金計劃將旗下唯一的發起式基金——大成理財21天發起式基金刪除發起式條款,轉型為普通短期理財基金。對於轉型的原因,大成解釋為短期理財基金與發起式的功能並不吻合。

  除去上述大成旗下轉型基金,目前共有58隻發起式基金,其中固定收益類産品多達34隻,並不能真正體現出發起式基金的特性。從規模上看,發起式基金“微基”遍地。此外,短期理財基金修改運作週期也成為今年的潮流。由此來看,在創新産品設計把關和行銷宣傳的規範上,公募基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日,大成理財21天發起式基金的轉型公告引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短期理財基金修改運作週期已不新鮮,但終止發起式合同還是頭一遭,記者不禁對其轉型原因及轉型細節産生了好奇。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大成理財21天規模為21.94億元,按理説並無規模之憂。大成基金[微網志]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轉型是因為短期理財基金與發起式的功能並不吻合。

  確實,發起式適用於權益類産品而非固收類産品,這樣才能體現風險共擔的特性。但創新基金在誕生初期往往免不了“一擁而上”的命運,大多數基金公司在發起式産品上都已“跑偏”,濫發固收類産品。因而在創新産品設計把關和行銷宣傳的規範上,公募基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型一:運作週期延長至一個月

  8月7日,大成旗下一隻短期理財發起式基金髮佈公告稱計劃轉型,擬召開持有人大會表決轉型事宜。

  此次計劃轉型的基金是大成理財21天債券型發起式基金,該基金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短期理財基金,又是發起式基金。轉型公告顯示,大成計劃將其發起式屬性去掉,保留成普通短期理財基金,並將投資週期由21天改為一個月,轉型後的基金名稱更改為大成月月盈短期理財債券型基金。

  單就投資週期來看,大成現有兩隻短期理財基金中,除大成理財21天之外,另一隻大成月添利投資週期同樣為一個月。

  為何要將兩隻基金運作週期同質化?有差異性不是更好?對此,大成基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採用21天作為運作週期的理財産品,對投資者來説贖回開放日不太好計算,從投資角度來説,對應期限的投資工具較少,做期限錯配的難度較大,所以我們採用召開持有人大會的方式修改基金的運作週期。大成月添利去年在同類型産品中排名第二。我們希望通過基金的轉型,實現提升基金投資業績的目的,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大成理財21天業績水準不如大成月添利,但業績穩定性高於後者。對比近一個月萬份收益和7日年化收益率,大成理財21天的7日年化收益率始終保持在4.4%~5%,區間平均收益為4.6%,表現十分穩健;大成月添利7日年化收益類最低為3.08%,最高為7.18%,區間波動較大。

  從官網資訊來看,大成對於兩隻基金宣傳十分雷同,一開始就並未體現出21天和月度運作週期的區別,僅稱“該産品以21天/月為單位封閉運作有利於提高基金收益,到期如不贖回可連本帶利自動滾入下一期,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而從投資範圍來看,兩者也一模一樣,均是“投資于剩餘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回購、央行[微網志]票據、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剩餘期限(或回售期限)在397天(含397天)以內的債券、資産支援證券、中期票據及其他。”二者的區別只是21天在延長至1個月之後,其投資組合在每個交易日的平均剩餘期限相應從不得超過141天延長至不超過150天。

  轉型二:終止發起式條款

  大成理財21天成立於2012年11月29日。作為發起式基金,其特點是成立起點只需5000萬元,基金公司方認購基金不低於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不低於3年。《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後的對應日(2015年11月29日),若基金資産規模低於2億元,合同自動終止。

  資料顯示,大成理財21天首募規模為36.2億元,認購戶數為4872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大成理財21天規模為21.94億元(其中A類為0.41億元,B類為21.52億元),應該説離清盤還很遙遠。

  大成基金已在公告中承諾,“原發起資金認購的理財21天基金份額自原基金合同生效日起持有期不少於三年。”該承諾意味著,即便未來轉型成功,大成也將堅持持有該基金。

  既然如此,大成為何要大費周章地去“發起式”?

  大成基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短期理財這類産品對於投資者來説,更多的是流動管理工具,産品的生命力在於收益穩定、流動性強、申贖渠道便利、客戶使用模式友好,與發起式基金的功能並不完全吻合,所以我們取消了發起式模式。”發起式的“賣點”無非是與持有人風險共擔。國外的“種子基金”早已成熟,而在國內明確提出發起式概念之前,基金管理人通過自購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發起式産品,自購往往也被基金公司宣傳為看好基金、看好後市的信號,但缺點是基金公司自購資金往往無法長期停留,有時甚至頻繁申贖。大成屬於自購較為積極者。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以近十年基金公司自購情況來看,大成一共申購19次、贖回12次,區間凈申購金額為2.78億元。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保本型和QDII基金6類産品中,僅保本型和QDII基金未被大成自購,其中自購最多的是股票型基金,累計金額達到2.32億元。

  大成係目前基金産品數量已經達到45隻,而大成理財21天是旗下唯一的發起式基金。如今這一基金轉型,是否意味著大成並不看好發起式基金這一産品形態?

  大成基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認為發起式基金在國內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內基金投資者逐漸成熟,對基金的投資更加看重過往歷史業績的表現和持續性,發起式基金的優勢將會凸顯。公司後續也會根據業務發展的規劃,考慮設立其他類型的發起式基金。”

  大成:公募産品三大發展方向

  除基金轉型外,大成基金上半年業績下滑也備受關注。上市公司股東之一光大證券半年報披露了大成基金經營狀況,該基金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216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1445萬元同比下滑28.21%。

  作為響噹噹的“老十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上半年末大成係公募基金總規模為720億元,今年上半年末為644億元,規模縮水明顯。

  那麼,大成基金産品發展規劃究竟如何?

  大成基金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今年公募規劃有三個方向,一是繼續佈局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産品;二是做好創新型産品的開發與研究工作,包括絕對收益量化基金、FOF基金等;三是根據證監會[微網志]發佈新公募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對老基金産品進行轉型與優化。”

  今年以來,大成係一共成立5隻基金,分別是大成景益平穩、大成靈活配置、大成添利寶、大成信用增利一定期開放債、大成招財寶貨幣,以固定收益類産品為主,但首募規模均不盡如人意。本次計劃轉型的大成理財21天和大成月添利算得上是首批成立的短期理財基金,但首募規模與2012年同類型産品動輒百億的規模相比,還是有些慘澹。

  去年底以來,網際網路“寶寶”類基金的興起為各大基金公司開闢出新戰場。大成旗下大成貨幣和大成現金增利分別與大成錢櫃和興業寶對接,也加入了“寶寶”陣營,但前者規模僅4.96億元,後者為28.78億元,表現並不搶眼。

  不僅如此,大成旗下固定收益類基金經理人力配置也值得商榷。目前大成係共有15隻固定收益類基金,儘管固定收益類投資有一定趨同性,但時任大成理財21天基金經理的屈偉南,同時還單獨管理大成添利寶、大成招財寶、大成景祥分級和大成現金寶等4隻基金,堪稱“一拖五”。

  資料顯示,屈偉南曾任職于鄭州紡織工學院、融通基金;2006年3月加入大成,歷任基金會計、固定收益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

  作為有一定實力的老牌基金公司,大成引潮流、追熱點的勁頭很足,不論是2012年興起的短期理財基金還是發起式基金或寶寶類基金其都有所涉足。此外,大成規劃中的絕對收益量化基金、FOF基金等,均屬於當下的創新和熱點。不過,目前各家公募基金總是一擁而上搶推新産品,這些時間尚短的産品能否真正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仍需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