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私募大佬前瞻節後市場:十月吃飯行情可期

  • 發佈時間:2015-09-28 08: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自9月以來,市場在3000~3200點之間持續震蕩。經歷了股市暴跌的洗禮,絕大多數私募在震蕩市中維持了較輕的倉位,業績逐漸企穩,實現正收益的産品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此外,投資人贖回給私募造成的資金和流動性壓力也有所緩解,不少私募稱“最難熬的時刻已經過去”。

  中秋、國慶雙節來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微信朋友圈等多個渠道得知,多位私募人士上週末已暫別市場,活躍于不同的旅遊景區,提前享受起中秋和國慶的長假。“節前大概率維持盤整格局,既然大的機會沒有,何不趁此出遊。”這似乎成為當前私募圈的一股潮流。

  對於節後10月的市場行情,多位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足以扭轉市場頹勢的信號仍未出現,在操作方面依然需要保持“熊市思維”;但態度方面可以保持謹慎樂觀,不需要過分地看空。隨著清理場外配資等利空的逐漸消耗,10月的“吃飯行情”或值得期待。

  “最難熬的時刻已經過去”

  據格上理財不完全統計,截至13日,9月以來公佈凈值的2449隻陽光私募産品的平均收益為1.2%,其中1594隻産品獲得正收益,佔比65.09%。與市場相關度較高的股票型産品也獲得了1.55%的平均收益,近七成産品獲得正收益。而在8月,獲得正收益的産品僅佔兩成。

  除了業績的企穩回升,記者也從多傢俬募機構處了解到,投資人贖回帶來的壓力也有極大的緩解:一方面遭遇贖回的情況減少、數額降低;另一方面由於私募産品的倉位普遍較低,基金管理者的現金頭寸較為充足,因此即便個別産品遭遇較大贖回,管理人仍有能力支付,較少出現股災中嚴峻的資金壓力和流動性不斷吃緊之憂。

  “前期的暴跌行情下,私募遭到贖回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私募當時都措手不及。”私募排排網私募研究員陳夥鑄告訴記者,在6、7月份大盤斷崖式下跌的過程中,出現回撤之後還保有一些收益的産品(凈值區間在1至1.5元)最容易被贖回。“如果跌得很多,投資者贖回的意願反而比較低,因為總希望能夠至少扳回本;累計收益比較高,2塊錢以上的,投資者贖回意願也低,因為投資者可能會對産品管理者的投資能力比較信任。”陳夥鑄説。

  一位前期曾遭遇贖回窘境的私募老總告訴記者,市場下跌的同時出現投資人的贖回,這無疑是對於基金管理人的“戴維斯雙殺”。“完全就是一個惡性迴圈。6~8月每個月的開放日都出現了一定比例的贖回。這使我們降低倉位的操作效果不斷地被大份額的贖回稀釋,手頭現金不足又只能繼續拋,市場流動性出問題又拋不掉。當時的資金壓力確實很大,花了好大心思去週轉。”該老總如是向記者回憶當時的困境。

  “當然必須説明的是,這不能怪投資人,在暴跌市中兌現利潤的衝動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所以市場上很多利潤較為豐厚的基金都會遭遇贖回,而這會對基金的表現形成一個負向的反饋。”該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好在最難熬的時刻已經過去了,9月份沒有贖回。不穩定的前期就走了,現在剩下的都是長期投資者。”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家中型私募的投資總監也告訴記者,前期暴跌時公司一隻凈值1.2元的産品在7月份就遭到了較大的贖回。“8月份我們擔心還會再來一波,就趕在開放日之前發了公開信給客戶報告情況。你看那段時間私募都在扎堆發道歉信,其實一個很大的目的也是希望得到客戶的理解,儘量不要贖回。近期我們沒有贖回,同行也沒怎麼聽説,要有也是個別情況。”

  近日有消息稱,上海老牌私募朱雀投資旗下的“新經濟2號1期”在9月15日開放日遭遇較大贖回而觸發大額贖回條款,導致投資者的贖回款項到賬時間將因此有所延遲(原則上不超過30個工作日)。對此,朱雀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證實了此消息,但同時也表示:“情況遠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嚴重。因為我們的倉位比較輕,所以這次贖回沒有造成資金壓力。設置大額贖回線,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

  陳夥鑄對此也評論稱:“現在行情已經跌到這樣一個程度,私募的倉位都很低,他們手上持有的現金比較充足,即便遭遇贖回也有能力去支付。手上流動性比較充分,問題不大。”

  熊市思維操作對後市謹慎樂觀

  雖然現階段贖回對私募的影響較小,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表示朱雀的“新經濟2號1期”遭贖回也折射了當下市場參與者渙散的信心。

  朱雀投資官網顯示,“新經濟2號1期”截至9月18日的凈值為1.4054元,自成立以來收益率為40.54%;自6月15日以來,凈值回撤為24.8%,遠遠跑贏了大盤。“坦白講朱雀的風控是不錯的,這個産品其實現在依然是在賺錢的。産品的投資者選擇在這個時候贖回,可見對於市場的信心之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私募研究人士如是稱。

  事實上,市場人氣的渙散也可以從日益萎縮的成交量中體現出來。證監會數據顯示,兩市總成交額在今年4月份首次突破30萬億元,日均成交額也突破1萬億元,並在6月份分別達到峰值的36.66萬億元和1.75萬億元。自股災發生以來,兩市總成交額和日均成交額不斷下滑,8月份兩市股票成交金額為20.52萬億元,日均成交額則跌破萬億元大關,僅為9771.07億元。9月以來縮量越發明顯,9月25日,滬深兩市成交量僅5500億元,較股災發生前輕鬆破萬億的情況明顯萎縮。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受訪私募人士表示雖然現在部分個股已經跌出價值,但離全面跌出價值還有較遠的距離,所以仍未到大舉進場的時刻。因此,目前絕大多數私募仍保持輕倉位、部分空倉;即便有私募在近期選擇加倉,倉位也普遍低於五成。

  “操作方面我覺得還是要保持熊市思維,現在的反彈我們也不會去追。因為現在依靠一些微弱的相對價值尚不足以扭轉頹勢。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之前的牛市邏輯已經不存在,市場現在還在尋找新的大邏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暫時還無法觀察到下跌趨勢即將扭轉的信號。”前述私募老總表示。

  上周市場橫盤震蕩,行情清淡但總不缺熱點。9月23日滬指下跌2.19%,在大眾“排放門”事件和國內政策利好的催化下,新能源汽車及相關概念指數成為滿屏綠色中唯一的一抹紅,受到資金的熱烈追捧。此外,自9月14日以來日日漲停且登上龍虎榜的特力A,連續三個交易日換手率達到70%以上、大幅放量演繹“過山車”行情的海欣食品(002702,股吧)等“妖股”賺足了市場的眼球。

  對此,前述中型私募投資總監則向記者直言:“市場靠炒題材絕對不可能實現熊轉牛。目前就是熱點分散,主題概念板塊輪流表現。只要熱點還有,資金就會找題材去炒。但是要實現徹底扭轉,還需要等更加明確的機會。近期大的機會沒有,節前應該還是維持盤整格局。”

  而對於節後10月份的行情,不少受訪私募強調可以保持“理性樂觀”。

  前述投資總監便表示:“節前的蓄勢是為10月行情做準備,包括場外配資清理等影響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落地之後,10月份會相對平穩。目前投資者倉位比較低,反彈是可以期待的。”而具體到操作層面,他表示市場存量資金博弈下,新興産業的成長股以及主題投資的熱點板塊,將會呈現明顯的彈性。“但是否考慮補回來,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即便要參與,動作還是不打算太大。”

  元普投資董事長張強則表示,隨著諸多利空消化殆盡,10月有望迎來“吃飯行情”。板塊方面,關注消費、醫藥、能源等防禦性板塊龍頭股,以及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業績確定性增長的個股。“在經過這波調整之後,這些優質個股今後的每一次下跌,都是不錯的介入機會。”張強稱。

  前述私募總經理則表示不願意主觀地去臆測反彈的發生,“我們始終在保持一定的參與度,不傾向於絕對的空倉或者滿倉。因為從更大的週期上來講,有參與度就註定了我們能夠參與到引起市場反轉的那次大反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這也是極為重要的。”

  “從長期看,價格下跌就是最大的利好。決定股市漲跌的最終因素是價格,因為價格決定了供需。關於未來短期甚至中期的謹慎的態度和長期樂觀的看法並不是矛盾的。市場最終將再次迎來上漲,並帶來豐厚的利潤。”該老總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