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牛市進行時 私募分紅創新高

  • 發佈時間:2015-03-16 01:31: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自2014年6月以來,A股牛市行情啟動。截至2015年3月11日收盤,上證指數自去年6月3日的2039點一路上漲至3290點,漲幅約61.35%。尤其是去年11月、12月,大盤藍籌股開啟多年一遇的估值修復行情,銀行、證券、保險等權重股拉動上證指數兩個月內漲幅高達33.08%。

  如此牛市行情下,不少私募由於踏準本輪藍籌行情賺得盆滿缽滿。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具有近6個月業績數據的3613隻基金中,3125隻基金近6個月收益率為正,佔比高達86%。事實上,私募基金在積累正收益的同時,也取得了基金分紅的客觀條件。

  2014年6月以來,私募分紅次數大幅增多,截至2015年3月11日私募分紅1089次。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以來私募單月分紅次數甚至超過以往的年度分紅次數。其中2014年12月,私募單月分紅252次,也是自2006年私募出現分紅現象以來分紅次數最多的月份。

  正確看待私募分紅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地將私募分紅現象歸為“好”或者“壞”,分紅只是判斷這只基金近期運作效果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説,私募的分紅形式和公募基金分紅類似,可以分為拆分、現金分紅、紅利再投資三種。

  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分紅,對投資者而言其總資産的價值並未改變,只是以基金份額增多或者現金增多的形式錶現。所以單純從這點來看,私募分紅可以説只是一個心理上的安慰,對總資産並無任何實質影響。而區別就在於現金分紅之後,私募可以有效控制産品規模,避免規模過大對操作的影響。

  不過,在當前時點,大盤經過去年11月、12月大漲之後,近兩個月的表現相對疲軟,不少私募選擇分紅頗有落袋為安之意。事實上,在去年市場漲幅較高階段,私募基金取得較為不錯的正收益,私募基金經理可以通過分紅,將前期已經累積的一些收益分配給投資者,這樣能規避後市可能帶來的市場回調風險。基於此種考慮,去年11月、12月、今年1月私募分紅次數才如此之多,分別為98次、252次、108次。

  優異業績催生分紅潮

  一般來説,業績是分紅的前提條件,市場比較好的時候私募也願意分紅。有些私募基金在合同中會事先約定好分紅條件,只要業績達到該條件,那麼這些私募便會按照合同約定,每季度或是每年進行分紅。這種約定分紅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對客戶産生吸引力的一大優勢。

  以去年末奔私的王茹遠為例,其對政策及市場熱點把握相當準確,過去幾個月王茹遠旗下的私募産品表現較為優異,産品業績超過約定的分紅基準線,旗下多只産品在今年初進行了現金分紅。另外,分紅比較大手筆的私募還有明達1、明達2(單位凈值起始值為100元),這兩隻産品分別於2014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0日進行分紅,每份額均分紅100元。就過往私募分紅情況來看,如此大手筆的分紅僅次於去年11月進行大規模分紅的澤熙。

  當然,明達1、明達2之所以能有如此大手筆的分紅,要歸結為其優異的業績表現。好買基金數據顯示,明達1在2014年12月15日分紅時,其單位凈值高達3.4301元,截至2015年3月12日,明達1近6個月收益率高達50.72%。而根據其分紅當日的累計凈值與分紅後的凈值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明達1、明達2單位份額的分紅幾乎佔分紅前凈值的一半。通過此次現金分紅後,明達很好地控制了産品規模。

  事實上,雖然私募分紅對投資者而言並未産生總資産價值的實際變化,但是不得不承認,分紅對客戶具備較強吸引力。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目前有不少購買私募産品的客戶原本習慣於購買類固定收益産品,這種産品一般會定期付息,這種定期付息的形式就相當於私募中的現金分紅,比較適應高凈值客戶的習慣。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王夢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