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基金 > 機構專欄 > 正文

字號:  

基金互認何以南北雙向都遇冷

  • 發佈時間:2016-03-04 08:3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僅僅半年多以前,基金互換還是一個頗受市場關注的話題,因為基金互換,能使那些通過審核的境外和境內基金公司,分別可以到境內和境外發行投資産品,也就進一步提高了境內外資本市場相互開放的水準。因而,這是繼“滬港通”之後滬深與香港兩地市場在加強互聯互通方面的又一重大舉措,各方對此也寄予了較大的希望。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基金互認儘管在當初很被叫好,但實施以後市場反應卻一片平淡,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普遍遇冷。兩地基金互認計劃自去年7月正式接受申請,至今香港證監會受理批准了25隻南下基金,但已在售的基金不足10隻。首批各自3000億元額度,被大量閒置。有的基金公司花費了很大努力通過了互認審核,但卻遲遲沒有發行産品。在市場上,有關基金互認的話題也在不斷降溫,以致悄無聲息,這不能不説是很令人遺憾的,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問題。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業內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推行基金互認時,正好遇到滬深股市持續數月的巨震行情,市況低迷導致各類基金收益直線下降,以至於各類基金公司都不太容易拿出很亮麗的近期收益來吸引投資者。不但滬深股市走勢疲弱,同時匯市震蕩也相當大,這就令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一時間不敢親近那些主動投資的跨境基金産品。誠然,這的確是個問題,資金從來都是逐利的,哪個市場投資機會多,財富效應顯著,資金就會奔涌而去。而當基金公司的專業投資能力表現突出,能夠逆勢為投資者創造收益時,其産品自然也是會大受歡迎。但問題就在於,現在不管是滬深股市還是香港股市,偏偏都不是處於上漲階段,相反在一段時間還面臨著很大的下行壓力。對於那些專注趨勢投資的機構來説,在這個階段要能夠盈利,難度也確實太大。這樣一來,投資者此時對基金互認表現冷漠,參與積極性不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另外,筆者也認為,儘管基金互認存在受制于市場大勢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準備工作似乎並不充分,恐怕也是一大原因。

  基金互認為香港投資者帶來投資A股的新選擇,但在購買方式上還難以實現滬深投資者熟悉的“網購”。例如,將於本月面世的國海潛力混合基金將通過銀行、券商以及理財顧問這類傳統渠道銷售,而這也是南下基金普遍選擇的銷售渠道。一方面香港不流行網上銷售,另一方面,基金互認下的産品還要求銷售機構更新系統。

  2014年11月“滬港通”剛開通的時候,市場行情也不好,但不管怎麼説“滬港通”還是活躍了一陣。而現在作為“滬港通”“近親産品”的基金互認則似乎從一開場就冷冷清清,沒有受到過資金熱捧,這也多少與相關的推介做得不夠有關。事實上,即便是基金互認推出前後市場關注度還比較高的時候,市場相關評論與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無不落在此舉會對境內外市場的資金格局産生什麼影響上,顯然這更多是從政策層面來考慮基金互換,而不是基於投資的角度來分析互換實現以後如何借助這一通道實現更加完整的資産配置。客觀上,有關互認的市場推介,重點也沒有集中在操作層面。其實,雖然都是證券投資基金,並且經過了互認審核,但兩地基金公司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這不僅表現在投資風格上,也體現在相關的交易制度上。由於投資者大都對此缺乏了解,又沒有得到必要的知識普及,因此也難以很好地理解相關的基金産品,這也就使得能參與投資經互認的基金投資産品的基礎變得比較狹隘,以至於産品發行困難,相關的産品也就做不大。由此,又形成了負迴圈。

  基金互認從熱到冷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是符合改革大方向的金融創新,在推進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實際情況,要看實施條件是否合適。同時,既然要推,就不能只是為推而推,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光要有系統的推介,並且還要及時評估效果。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某項既定的任務,設計幾個新項目出來,卻沒有賦予其實質性運作的內涵與條件,那只會流於形式,斷不會有較好的市場效果。

  (作者係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