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日進鬥金熊市悄然解散 基金事業部制非萬靈藥
- 發佈時間:2016-04-06 07:3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3月,基金界“曝光度最高”的基金經理、原南方基金老將楊德龍跳槽至前海開源基金公司,並設立自己的事業部,再度引發業內關注。自從中歐基金率先嘗試事業部制以來,各公司的事業部試點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既有次新基金公司如中歐、前海開源、九泰、國金通用、泓德,也有中型基金公司如中郵、國泰、華商、民生加銀、華安、融通等,大型基金公司中有銀華等,更多公司是在專戶部門設立事業部制——事業部留人,成了“輕資産重人力”的公募基金行業公認的“救命稻草”。
然而,這根“救命稻草”並不是萬靈藥。運作兩年來,嘗試事業部制的公募基金經理有的風光十足,有的則灰溜溜。據悉,某規模和凈利潤排名前十大的基金公司,為旗下一名老將試點事業部制,並在2014年底發行一隻提取業績回報的主動管理型基金産品。由於發行規模較大,上半年凈值增幅高達85%,僅靠一隻産品,該事業部去年便獲得5000萬元的收入,可謂日進鬥金。然而,也有多家公司試點的事業部,在下半年的熊市中悄悄解散。
公募基金靠天吃飯的弱點決定了非常人能駕馭事業部。據悉,一個5-6人的權益類事業部需要10億元規模的保有量,才能保證發得出工資。而一個身價千萬元的投資總監,在跳槽做事業部的初期,可能身價會驟降至幾十萬元。受訪的事業部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披露心聲,表示做事業部如同創業,原來“朝南坐”的被服務地位,變成了既要做産品設計、也要做銷售渠道,還要做管理的“乙方”,不僅心理角色要轉換,還要情商過人,才能保證規模保有量能覆蓋成本。
無論是基金經理還是對基金公司,都不是“一刀切”地適合做事業部。“只有四類人適合做事業部制。”楊德龍認為,如果能具備渠道開拓能力、市場號召力,並且還得在深度事業部制的公司,事業部制才可能成功。對基金公司而言,老牌的基金公司由於存量規模大,股東難以割捨利潤,只敢蜻蜓點水般試點。但這樣的試點反而可能帶來資源不公正地傾斜、事業部利益“侵蝕”公司整體利益的情況。
事業部制不是“萬靈藥”
事業部目前主流的賺錢方式,是與基金公司按比例分管理費,有的四六,大部分三七,公司拿大頭。經過兩年的試運作,尤其是去年“狂牛驟熊”的考驗後,“事業部是萬靈藥”的定論,正慢慢地在業內人士心中打上問號——這個錢並不好賺。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2015年下半年,部分公司悄悄取消了事業部試點。“事業部靠天吃飯的弱點在熊市中暴露無遺。”深圳某次新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
一位在中歐基金做事業部的人士透露,一個5個人的權益類事業部團隊,至少需要規模在10億-20億元左右的資産管理規模才能覆蓋成本。如果規模有10億,管理費為1500萬元,刨去30%的渠道成本,事業部可分得400萬元,其中場地費佔1/5、人力費成本佔1/2和1/5左右的差旅費,事業部負責人最終可能也僅有數十萬元左右的收入,也可能沒有收入。能做事業部負責人,此前或是投資總監,或是明星基金經理,年收入數百萬元甚至千萬元——數十萬元的收入水準太“寒酸”。
如果業績有市場號召力或者是渠道資源豐富,維持10億元的規模保有量不是難事。但是對一般的基金經理而言,這在熊市中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Wind數據顯示,在2015年成立的權益類基金中,年末保有量還在15億元以上的有242隻,其中7月份以後成立的僅有28隻。一位去年12月份簽約北京某次新基金公司事業部負責人的基金經理透露,開年暴跌後,自己的事業部直到今年2月都不敢成立産品,而後市場反覆震蕩,新産品的募集並不是很順利,擔心今年發不出工資。而另一位北京某大型公司的年輕基金經理也極為鬱悶,今年3月,他的事業部團隊正幫他發第一隻産品,但三周過去,僅有數千萬元入賬。該基金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40%的收入分成如果刨去各項成本,基金經理手上僅能拿到13%,如果沒有規模,事業部根本不划算。
同樣,對基金公司而言,沒有充分準備,在熊市裏設立事業部也不是一招妙棋。“同樣一批人,原來的成本可能是管理費收入的百分之十幾,在事業部制下,卻要分去四成給事業部。”上述中歐基金人士説。
另一個令基金公司苦惱的,則是局部事業部制帶來的資源分配問題。從事業部實施的程度來看,相當一部分基金公司僅僅是在“試水”,即給一兩位明星基金經理成立事業部的機會。銷售、風控、交易等環節均不在事業部中。業內人士透露,這些中後臺部門是否有提成,全看事業部。如果給予激勵,則這些資源會向事業部傾斜,最後導致事業部“規模擴張”,但公司整體規模和利益受損。如果不給予激勵,讓其他部門拿著基本薪酬為事業部40%的分成做貢獻,這種不公平的合作,有可能影響到合作意願。
知情人士透露,本文開頭暴賺5000萬元的事業部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其團隊採取“全基金經理制”,除了那位老將,另外9人也幾乎全數為基金經理。這意味著研究、銷售、風控、交易等環節均不在事業部團隊裏。據悉,該團隊在牛市中大賺了一把後,其他部門“眼紅”,在如今的震蕩市裏,已經出現其他部門不太配合的情況。
明星經理不一定能扛起大旗
“萬靈藥”對哪些人“靈”呢?據悉,即使是業績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也並不一定就能扛起事業部的大旗。
創金合信基金總經理蘇彥祝認為,事業部制只適合一部分基金經理。創金合信屬於是業內較早進行股權激勵的公司,但是對於事業部的嘗試卻小心謹慎,僅將之作為合夥制的有益補充。
蘇彥祝表示,公募基金行業目前並不成熟,投資成功的偶發性很大,偶爾的業績優異或許只是因為其能力和當時的市場風格接近。而在事業部制下,競爭激烈,基金經理之間交流較少,投研、銷售等資源有限,因此,對負責人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創金合信挑選事業部制負責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要有資深的投研經驗,例如得過金牛獎,有可複製的優異業績;第二,要有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知道如何跟投資者和合作渠道進行交流。
前海開源擬任首席經濟學家、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認為,適合做事業部制的人有四類:一是要有較好的牛熊穿越業績;二是有高的市場知名度,投資者認可度高;三是有特色人脈關係和實力,能做特殊事業部例如定增和新三板;第四是有客戶和渠道資源,可以直接導入客戶。
2013年初成立的前海開源基金公司也是以事業部制著名的基金公司,而且實施的是徹頭徹尾的事業部制——不僅投資團隊全數按事業部制設立,而且在渠道也成立了事業部制。其明星基金經理付柏瑞負責的新三板事業部在2015年的新三板熱潮中迅速發展壯大,成立兩年不到,目前保有量高達數十億規模,但團隊規模並不大,僅有6人,收入豐厚。付柏瑞介紹,事業部制就像一個小型基金公司,負責人就是總經理,對負責人的能力考核可謂“全方位無死角”。“我們既要做投資,也要管團隊,更要談業務,還要拉銷售,甚至在發新産品時,甚至要親自審産品合同,才放心將合同交給公司。”他説。
由於要跑渠道拉銷售,付柏瑞介紹,事業部對負責人的情商要求非常高。既要能和渠道保持非常好的關係,由於有時要直面客戶,也要善於跟投資者溝通。據悉,目前其團隊與6-7個渠道方保持著深度合作。
至於勞累程度,付柏瑞認為,和做公募基金經理時不相上下,只不過原來需要調研多家公司,現在卻要多線程處理任務,對於負責人的決策能力和處理輕重緩急的能力要求較高。
對此,上述中歐基金的那位事業部負責人也有著相同的感受。他的事業部成立於牛市高點,發行産品非常困難。但是由於其擅長價值股投資,長期業績穩定,因此備受險資渠道認可,熊市和震蕩市中尚可維持事業部的規模。
從其經驗出發,付柏瑞認為基金經理要做事業部,最難的是心理角色的轉換。原來是備受券商、銷售機構等服務機構追捧的甲方,現在變成拉業務的乙方,“‘朝南坐’的地位沒有了,這個過程得保持平和、耐心。”
有深度才能迸發激情
縱然開疆辟土的事業部負責人內心獨白“累成狗”,但是,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事業部,創業激情不可小覷。在同樣是深度實施事業部制的中歐基金公司員工眼裏,公司的日常“畫風”業內少見:大佬親民,公司效率驚人。
記者獲悉,在採用投研事業部的中歐基金,投研成員分佈在一個個事業部中,中後臺則為所有的事業部團隊服務。由於層級扁平,事業部大佬們更加平易近人。
一位中歐基金的後臺員工透露,事業部實施後,工作比以前更累了。“每個大佬們都想賺錢、擴充規模,因此,儘量發産品,中後臺部門的活兒也很多。”該員工説,“比如別的公司産品部門一次只會接到一個産品設計的任務,而中歐基金的産品部都是同時接很多個。”
但是該員工透露,由於實施事業部制,中歐基金的辦公效率極高。以往一隻産品的合同,在普通基金公司,要經由多個部門審核,流程較慢,但是事業部制下,事業部負責人會親自到各個環節推進流程,如果總經理出差,可能在負責人的催促下,總經理在飛機上就得審核合同。在這樣的效率下,從2013年初至2015年年中,中歐基金的公募基金規模從200億元升至1000億元,實現次新基金公司的史上最快“翻身”。
據悉,目前中歐基金的權益類事業部普遍規模在數十億元,而固收團隊有數十億元的規模,大的事業部有7-8人,小的事業部有2-3人,自給自足已經完全沒有問題。
記者發現,公募人士大多看好的一類事業部模式,是“徹底的事業部制”,即所有的投研都分佈在事業部中,由公司提供中後臺服務。目前除了中歐基金,還有前海開源基金也是這種模式。事業部與公司的關係如同“私募+券商PB外包提供”的合作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徹底的事業部制有多個好處。一是投資平臺全部由事業部組成,在分成和中後臺的支援上,不會出現上文所説的侵蝕公司整體利益的情況。以前海開源為例,如果事業部自己有實力,可以招募自己的研究員或基金助理,但是公司仍然有獨立的研究部和渠道部門,負責給各事業部提供支援。二是由於面對的都是事業部,在公司層面協調資源分配,不用擔心中後台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前海開源基金就採用管委會模式。管委會由公司各事業部負責人、基金經理等40多人組成,如同歐洲的議會制度,公司的運營、投資決策、風險控制及財富管理每季度向管委會彙報,具體決策各位“議員”投票決定。
在中歐基金,公司層面的資源調配也對事業部制有莫大支援。據悉,目前中歐基金的10個事業部制各有特色,這也是公司有意為之,以避免惡性競爭。為了能讓一些在熊市中成立的事業部快速發展,由公司出面,會將一些發展較早、管理規模超過管理能力的事業部的産品,勻給新的事業部,作為“創業啟動支援”。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待遇,相比于從零開始的私募環境,還是要幸福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在熊市裏,做私募不如做事業部。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有的基金公司雖然採用部分事業部形式,但是通過在各個環節設立事業部,來防止渠道瓶頸。例如以融通基金在內部資源分配上劃分四個部分,股東、投研、市場、高管+中後臺,四個平臺的利潤分配方案像一隻分級産品,股東、投研、市場是“優先級”,而高管則是“劣後級”。假設公司利潤不能保證“優先級”,那麼“劣後級”就要補貼“優先級”,最先拿出真金白銀的是基金經理,然後是其他高管。這種較僅向投研傾斜資源的模式更為均衡,投研、市場以及中後臺部門會形成一個合力,防止渠道瓶頸等問題出現。
大部分能夠徹底推行事業部制的公司,是次新基金公司和中小型基金公司。這種模式的推出,在老牌基金公司很難。楊德龍認為,新基金公司背景更多元,可能有合夥人機制或是股權激勵,更易推行事業部制,另外,部分公司給事業部計提的業績報酬採取“新老劃斷”的方式,管理存量規模所能計提的業績報酬較少,而事業部要拿出精力管理存量規模,做事業部積極性也相對較小。而新基金公司存量規模小,激勵效果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