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金公司逆襲路徑:“彎道超車”與“風口捕手”
- 發佈時間:2016-02-23 10:02:1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最早出自《周易·係辭下》的一句話,站在乙未、丙申年之交的時間節點,再次回測過去4年來的基金業變局,更能體會這句古話的深刻寓意。
4年前的2011年至2012年之交,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谷,一向“看天吃飯”的證券基金業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凈值回撤、規模縮水、人才流失。窮則思變,也正是在那年前後,一批不甘心沉淪的基金公司掌舵者,開始謀求轉型路徑。
梳理過去4年的基金行業數據,上證報記者發現,天弘基金、民生加銀等昔日名不見經傳小基金公司,于困境中變革圖新,並緊緊把握隨後幾年的網際網路金融、基金子公司、固收基金等市場“風口”,完成了一次小基金的華麗逆襲。
窮則思變
“5年前,我剛來基金公司時,全行業規模3萬億,幾年過去了,至今仍徘徊在3萬億。”2012年夏天的一天,總部位於北京的某銀行係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流露出一絲生不逢時的感慨。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同屬財富管理行業,同樣服務於投資人和實體經濟,基金、信託5年來“此消彼長”的迥異命運,讓不少像她這樣的“基金老人”茫然,但出於對基金業的熱愛,她一直在堅守,而不少後來者則默默地選擇離開。
2013年,當信託業資産規模一路高歌猛進,並在當年三季度末正式跨過“10萬億”大關之際,曾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大牛市中一呼百應、管理資産仍徘徊在3萬億上下的基金業,多少有些落寞。
2013年冬天的一天,記者曾參加一場第三方理財主辦的財富管理論壇,在銀行、信託等高大上嘉賓發言後,最後上臺演講的是一家基金評級公司負責人,他的發言主題是“基金投資與選擇”,此時台下的聽眾已所剩無幾。
“相比市場熱捧的銀行理財、信託,這兩年基金業績確實黯淡很多,甚至紅木、紫砂壺這樣的小眾投資的風頭,都蓋過了基金。”回想幾年前出席論壇時備受投資人和媒體的追捧場景,這位負責人不由心生感慨。
回想2011年加盟天弘基金時的往事,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坦言,作為一名基金行業的老人,在他離開老東家嘉實基金後,他曾有過一段並不成功的量化私募創業經歷,但同樣出於對基金行業的熱愛,他最終選擇了天弘這家小公司。
如同當時排名靠前的老牌基金公司,彼時天弘基金仍延續著“靠天吃飯”的生存模式,但無法與前者匹敵的是,知名度、人才梯隊、股東背景均不利於其趕超,若要在隨後幾年的競爭中突圍,他們必須找到一條差異化的破局之策。
是年夏天,天弘基金一則廣攬電商人才英雄帖,吸引了同樣思慮轉型的媒體人張牡霞的目光,初到天弘的那段日子,她也曾有過迷茫,直到2013年攜手阿裏推出餘額寶之後,才讓她和其他後來者慶倖當初的明斷與堅守。
與天弘基金借網際網路金融“彎道超車”,並成為首家資産管理總規模破萬億的基金公司不同,民生加銀基金則選擇了另一條錯位競爭的策略——基金子公司。
“過去5年,是國內基金業最不好的5年。這五年,民生加銀卻走了一條與其他公司都不太一樣的路,資管規模逆市而上。”這是2013年底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青元説的一句話。
回想2011年初到民生加銀時的場景,萬青元至今仍記憶猶新——“這裡沒有總經理,沒有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就那麼兩三個人。”在對多位基金大佬的拜訪和調研後,他確立了將基金公司打造為一個多元化的資産管理公司的構想。
時隔4年,當我們再次回測過去幾年的基金業變局,以及與昔日風光無限的信託業的“此長彼消”,難免會發出“在最困境中堅守,終有撥雲見日之時”的感慨。
“風口捕手”
“三年,我覺得資本市場一定有機會,只要有機會,只要我們做好了準備,就一定能夠上去!”在2013年底説這番話時,萬青元向記者透露了當時的“三年規劃”——2016年時公募排名進前20名,管理資産規模要達到1000億。
儘管彼時的基金業身處熊市,讓萬青元如此篤定看好基金業的理由是,綜觀全球資管市場,基金行業還是個朝陽行業,之所以過去的基金公司鍾情于股票買賣上,那是因為思路沒有完全打開,將來整個金融業的趨勢是混業經營。
一個月前,民生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志翔在所作的《尋找基金資管的歷史方位》一文中透露,經過短短3年時間的發展,無論是從機構的數量,還是從管理資産規模考量,均獲得了爆髮式增長。
來自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民生加銀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以8068億元,位列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榜首。在蔣志翔看來,基金資管既是同業攪局的“壞孩子”,更是大資管時代肩負金融使命的“弄潮兒”。
如果説以民生加銀為代表的基金公司,抓住了基金子公司的“風口”,那麼以出身草根的天弘基金則是抓住了“網際網路金融”風口。在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周曉明並不諱言,其成功既有主觀因素,更重要的是趕上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大勢。
“一個産品成功的關鍵,是它在哪些緯度上契合到客戶的需求,這個是最最根本的事情。”周曉明總結成,“餘額寶”成功源於滿足了網際網路的“長尾”,其借助網際網路手段,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貨幣基金呈現出全新的客戶體驗。
繼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以來,天弘基金就被視為基金行業一批“黑馬”。而在2016年新年之際,兩則與天弘有關新聞再次成為業內的熱點。一則是其資産管理總規模首破萬億,另一則是其代理的香港北上基金開售。
根據天弘基金最新公佈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含專項專戶,其資産管理業務總規模達10742億元,成為國內基金業歷史上首個破萬億的基金公司。如果説首破萬億多歸功於餘額寶,那麼剛剛上線的兩地基金互認則是其走出內地的“新棋局”。
回顧這幾年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周曉明稱,從2013年開始,天弘基金一直在思考如何滿足餘額寶客戶群的綜合理財需求,這自然包括權益類的理財需求以及全球資産配置需求,而兩地基金互認正是一條能幫客戶實現全球資産配置的通路。
盤點過往4年的基金業沉浮和小基金彎道超車的逆襲案例,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分析稱,産品業績持續性好、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基金産品的創新和投研、渠道等人才的引進,是上述公募公司近年來規模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