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公募三季度日子難熬:業績大幅回撤 發行降至冰點

  • 發佈時間:2015-10-16 08:46: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宋婭 蘇長春  責任編輯:張明江

  儘管A股流動性危機警報已經解除,但從6月開始的“股災”引發的市場恐慌卻還在公募市場中持續發酵,新基金髮行持續遇冷、分級基金由盛轉衰,以及績優股基收益大幅回撤等後遺症,都陸續在三季度反映出來。而正處於疼痛期的基金公司也只能寄希望四季度市場回暖而恢複元氣……

  整體業績大幅回撤

  股市流動性危機的爆發,給公募基金帶來最直接的傷害是業績上的大幅回撤,上半年牛市行情下,最多曾有超300隻産品業績翻番,但經過三季度股災加余震的洗禮,公募基金權益類産品的整體業績已經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6月12日,大盤指數飆升至5166.35點之際,在可統計的1273隻權益類基金中,有多達371隻基金今年收益超過100%、22隻基金收益超過200%,其中業績最高者為創業板B達到385.48%。然而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最高收益者富國城鎮發展股基的業績也僅有45.2%,混合型基金中業績翻番者也僅剩富國低碳環保混合一隻。

  另外,很多上半年業績飄紅的績優股基,也因為重倉創業板等股票,在“股災”中收益大幅回撤,慘遭洗牌。如匯添富移動互聯股票,今年上半年還是股基業績榜單第一名,收益高達110.93%,但到三季度末,該基金的業績僅有22.82%。另外,寶盈新價值混合基金,上半年業績也曾衝高至130.52%,但截至三季度末僅剩50.55%,收益排名也大幅下滑。

  對於公募基金業績大幅回撤的尷尬,除了因為股災的衝擊外,基金經理前期盲目看多,風控意識不足也是造成收益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半年報中,很多基金經理也為自己市場判斷失誤做出了道歉,信誠精選、廣發聚豐、農銀中小盤、前海大海洋、新華策略精選等基金的基金經理也在半年報中對凈值大幅回撤表達歉意。

  “這次市場大幅下跌,其實也給基金經理上了一堂很好的風險教育課。不能為爭取排名,做風險比較高的操作;真正追求的應是穩定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公募基金本就該回歸價值投資。”民生加銀總經理吳劍飛曾對北京商報記者感嘆。

  新産品發行降至冰點

  公募基金業績的大幅回撤,也讓發行市場步入寒冬,在股市震蕩不安的三季度,權益類基金髮行尤其艱難,投資者大多持幣觀望,不敢在此時輕易入市抄底,而基金公司們也只能無奈延長募集期,早已告別上半年發行市場欣欣向榮的勢頭。

  數據顯示,7月新基金募集規模達2237億元,儘管較6月僅下降5.6%,但其中2000億元的規模是來自證金公司的“國家隊”資金。剔除後,7月新基金首募規模僅有237億元,平均成立規模僅有3億元,與6月新基金平均18億元的首募規模相比,相差甚遠。

  緊接著,八九月,在股指依舊萎靡不振的狀態下,新基金髮行市場依舊沒有起色,首募規模分別為240億元和203.17億元,新基金成立數量為50隻和37隻,9月新發基金的規模創下近15個月來新低。

  “三季度市場不給力,公募基金髮行狀況自然也很糟糕,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追求首募規模,産品能夠邁過2億元的成立門檻就已經很不錯了。”滬上一位基金經理指出。

  事實上,正如上述基金經理所説,新基金除了募集規模逐漸縮水外,還頻現延長募集的狀況,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三季度以來,共有多達45隻基金髮布了延長募集的公告,這與上半年新基金快速發行成立,首募規模動輒上百億的盛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隨著投資者對權益類基金的回避,基金公司也開始調整發行策略,紛紛申報穩健型的絕對收益類産品,根據證監會網站上週五公佈的最新基金註冊資訊顯示,近一個月,先後有博時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廣發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6家大型基金公司申報的7隻絕對收益基金獲受理。

  分級基金盛極而衰

  除了新基金髮行市場遭遇重創外,在這場股災中,曾經風光無限的分級基金也由盛轉衰,隨著市場的暴跌,三季度分級基金杠桿份額不斷出現下折潮,進而引發了投資者的批量贖回,分級基金的規模已大幅縮水。

  真可謂成也“杠桿”敗也“杠桿”,上半年牛市行情助推了大批量的分級基金觸發上折,套利資金不斷涌入,由此也掀起了基金公司分級基金的發行熱,鵬華、富國等基金公司也因所發分級基金的暢銷,在上半年規模實現暴漲。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大家認為分級基金的春天剛剛來臨時,一場始料未及的“股災”卻讓分級基金首當其衝。

  大盤持續下跌過程中,高杠桿的分級基金B類份額放大風險,很快觸及下折閥值。統計數據顯示,7月369隻分級基金中,有多達24隻産品觸發下折,還未來得及喘息,8月中旬又有多達29隻分級基金批量下折,9月14、15日,A股兩個交易日的下跌,再次使新一批分級基金下折。

  值得注意的是,分級基金不斷爆發的下折潮不僅讓投資者損失慘重,上半年擴充壯大的規模也立刻萎縮。統計顯示,2014年10月,分級基金市場場內流通份額約500億份,2015年3月末增長至1700億份,而到6月末狂飆至4500億份,8個月內規模擴充了8倍,市場上行階段分級基金的爆發力驚人。然而,隨著股災的爆發,從6月末至9月22日,分級B場內流通份額總共減少約1284.68億份,分級A場內流通份額減少約1292.61億份。

  在股市去杠桿的過程中,分級基金的高風險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8月21日,證監會表示,考慮到分級基金機制較為複雜,普通投資者不易理解,且前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此暫緩了此類産品的註冊工作,並正在研究有關政策。而這也直接導致上百隻已申報的分級基金擱淺。

  打新基金艱難度日

  與分級基金不同的是,大部分打新基金因為沒有將過數倉位投入到二級市場,因此在這場“股災”中收益並未受到衝擊。不過,受到救市政策IPO暫停的影響,打新基金還是受到了“股災”的波及,出現無新可打的情況下,三季度,打新基金整體遭遇了大規模贖回。

  “IPO宣佈暫停後,公司的打新混合基金就遭了秧,基民第一時間選擇贖回,上百億的規模最後僅剩幾個億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感嘆。

  數據顯示,7月底,混合型基金份額減少4716億份,降幅為23.45%,基金凈值縮水達5791億元,縮水比例為25.1%。業內人士分析,造成這一天量贖回的主要來源是新股暫停發行之後打新基金遭遇集中贖回,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的打新産品幾乎被贖光。

  由此,遭遇生存危機的打新基金也只得通過轉型來維持生計,南方基金、國泰基金華富基金等紛紛表示,旗下打新基金短期內將轉變為債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産品運作模式,將選擇存款、回購、兩融産品,將權益類倉位控制在5%以下,等待IPO重啟。

  目前看來,IPO重啟的時間表依然難以推斷,打新基金也只能選擇等待,雖然大部分基金公司對旗下打新産品做出了控制倉位,轉型運作的辦法,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打新基金的價值和優勢也將失去,再加上眼下投資者的大量流失,未來打新基金很可能淪為雞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