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基金業健康保障:馬拉松成新寵 有公司請中醫到府

  • 發佈時間:2015-10-14 09:02: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傍晚,記者的朋友圈被一條資訊刷屏: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項廷鋒當天突發心臟病離世,年僅46歲。之後好幾天,不少業內人士陸續撰文,沉痛地悼念“戰友”。

  於是,有關身體健康的話題再次受到關注。近幾年,基金從業人員健康頻出狀況,他們早已戲稱自己屬於“高危行業”,那麼其是否得到了公司和股東方提供的保障甚至特殊關照?其健康環境究竟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北上廣深多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試圖了解其現狀。

  有公司請中醫定期到府

  目前來看,對於基金公司高管、明星基金經理的績效激勵已愈發受到基金公司重視。不論事業部制、個人工作室以及股權激勵,基金公司和股東都為挽留人才、調動積極性,下了很大決心、做了許多嘗試。不過,除了績效激勵之外,其對員工健康管理的投入力度又有多大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北上廣深多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了解到,除傳統的五險一金+商業保險之外,絕大多數基金公司在購買保險這一環節上無更多投入,並沒有向投研人員增加福利。與此同時,必不可少的是每年的例行體檢。僅從這一層面來看,基金公司與國內其他行業別無二致,並未體現其作為人才密集型行業的特殊性。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今社會各行各業工作壓力都很大,不用把基金經理想得那麼悲壯,起碼他們薪水很可觀。”

  不過,隨著基金經理、高管健康狀況頻發,已經有一些基金公司意識到關懷員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會定期組織體育活動,預約肩頸按摩師服務,或給員工發放健身卡。有些條件允許的公司,還在辦公大樓增設健身房、健身器材。畢竟做投資是伏案工作,長期盯著電腦,精力保持高度集中,所以在閒暇之餘動起來是很有必要的。

  個別公司做得則更加細緻。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記者表示,“我們現在每週會請一位中醫來公司坐診半天,員工可以去和中醫溝通,了解整個身體機能所處的狀況,一個調理和預防的動作,遠比生了大病再來醫治好得多。但如果真生病了,鋻於現場就醫比較麻煩且時間有限,我們還會尋找一些專業的仲介機構來幫忙解決。”“其實生病有很多原因,不一定只是工作壓力大。與所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吃和住的生態環境、心態和工作壓力都有關係。如果當中有一部分甚至全部都出了問題,那你的身體肯定處在不好的狀態”。“近幾年好多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員健康出狀況,的確值得關注。不論什麼行業都不能為了公司的目標和發展把人的健康犧牲掉,生命健康始終是第一位。這對於股東來説尤其值得注意,不能一味通過軍隊式、行政式的高壓讓大家埋頭工作。如何調動積極性更重要,人高興的時候做事情和不高興的時候做事情,完全是兩種效果。所以這不僅僅是安排健康的措施就能解決問題,還得從根本上解決。”這位副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到。

  基金圈流行馬拉松

  雖然個別公司的健康關懷做得很突出,但就整個公募行業現狀來看,還處於較為基礎的階段。這也不得不讓基金經理們開展自我保護:作為資本市場的投資高手,在健康管理方面也是否也如此呢?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工作要認真,要講究效率,但確實不能太拼命,要考慮身體的承受能力。老加班到半夜,或者是馬不停蹄地四處調研,都不可取,要勞逸結合。我覺得投資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做得很痛苦,痛苦就不好了。”然而,他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可以堅持健身,只能見縫插針地去公園走走,爬爬山,“我們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他説,“做投資,調整好心態是最重要的,要保持正確的心態來看待業績波動,壓力就會小很多,但這就要求投資盡可能少犯錯誤。如果重視長期投資,選股注重基本面,就算二級市場有波動也不至於業績大幅下滑。保持對於政策面和大盤的研究很有必要,起碼大方向上不會犯大的錯誤。”

  也有將投資和健身兼顧得更好的。一位今年初“奔私”的基金經理,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他的健身方式是時下流行的馬拉松,偶爾會在朋友圈分享各地參加馬拉松的照片。“以前在公募基金公司上班時,我也會抽空去健身房跑步,練練器械,但常常只能抽出午飯時間,雖然那時不是特別適合鍛鍊,但總想活動一下。人的壓力通過鍛鍊可以發泄出來,一旦養成習慣後,整個精神狀態和效率會非常不一樣”。他説,現在有運動軟體也挺好,可以互相點讚看成績,成為一個動力。“整個金融投資圈已經有不少人具有主動運動意識了,我也是受到圈子裏朋友帶動,大家現在既是朋友也是跑友,聚在一起很正能量。我們這個行業確實壓力大,而且監管嚴格,各種無形的壓力讓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跑步是一個挺實用的健身方式,而且能開發人的潛能。”“平時多運動,比買一份重大疾病保險更有益處。我自己的公司,也特別希望把這種健身文化、跑步文化帶起來。希望全公司都能養成愛運動、重視健康的好習慣。”

  員工自掏腰包額外投保

  就此看來,相比多買保險,眼下基金公司更願意做一些與健康相關的實際行動,防患于未然。不過,基金公司員工對於保險的需求並不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內大型保險公司代理人處了解到,國內一線基金公司的員工自掏腰包購買意外保險或者重大疾病保險的不在少數。

  該代理人告訴記者,“基金公司員工多數選擇的都是重大疾病保險,例如50萬元起步等。而如果基金公司要給員工集體買保險,根據他們經常出現突發性的健康問題,我們已經有對應的産品。而這一産品也適用於大資管類行業高凈值人群,即一些門檻很高的全球醫療團險。這種團險不僅能解決國內就醫、甚至是出國就醫的床位補貼等很多問題。但現在國內公司管理層的保險觀唸有限,這些産品賣得並不好”。投資者欲了解基金圈最新生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相比之下,外資公司的保險就買得非常全面。我有朋友在外企,一進公司將子女、配偶等家屬的保險全套購置齊全。這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我們還有一段時間的路要走”。

  儘管資管業部分崗位已經被是認為是“高危”職業,但目前來看,單就其伏案工作、高壓等職業特點,並不容易開發有針對性、有特點的保險産品。因此對於這一類人群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都是由醫療保險、意外險等發揮功能。根據自身資産情況,可以選擇不同檔次的品種。幸運的是,他們在資管行業獲得的豐厚薪酬能夠支付額外的保險開支。

  上述滬上某副總經理表示,“我完全能夠理解買保險的同事,他們想的是在發生情況之後,能給家人一些金錢上的支援。當一個人生病,最受打擊的、最痛苦的永遠是他的家人。一個健康的身體,首先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同樣也是對投資者負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