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匿名的基金經理:追憶暴跌中裸泳的日子
- 發佈時間:2015-09-14 13:56:24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導讀】從6月中旬市場進入巨幅調整,財富灰飛煙滅的故事時有發生。史無前例的極端行情中,故事與段子齊飛。聽慣了股民基民故事的你,眼下市場初穩,我們為你講述股災中的基金經理的故事和投資心路。他們分別是公募成長派,感嘆一不小心成了漲潮時的裸泳者,退潮時祈禱休市;是公募價值派,醒悟到在瘋狂的左邊要離開;是每天懸著一顆空倉的心、努力活著的私募派。
公募成長派:我成了漲潮時的裸泳者
作為公募基金經理,A股這場暴漲暴跌,刷新了我對整個市場和投資的認識。
從投資風格來講,我是一個偏好成長股的投資者。在我看來,成長股包括兩類:一類是內生性增長,依靠市場總規模的擴大或者市場佔有率的提升實現增長;另一類是外延式增長,包括依靠行業內並購與跨行業轉型的公司。
計程車師傅也看盤 風險很大
我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人。在投資一家公司時,我會首先分析兩點:第一,這家公司成長的邏輯是不是足夠強,第二,這家公司股價的安全邊際夠不夠高。這樣的投資理念,在波瀾不驚的平衡市非常有效,也讓我形成了路徑依賴。
今年前五個月,股市暴漲,我持倉的很多股票也都紛紛暴漲,我管理的股票基金業績今年一度排在全市場前四分之一。當時連開計程車的師傅都盯著手機看盤,市場情緒近乎癲狂。我預感市場風險已經很大。
在5月底的某個週末,我跟一位做股票的朋友開玩笑説,現在應該開股指期貨賬戶,只要大盤一跌,趕緊把所有股票倉位都清掉,反手做空。
事實證明我當時的判斷是對的。6月初,A股上演了最後的瘋狂,上證綜指一度衝上5178點。我組合持有的股票價格遠遠脫離安全區間,有些即使成長邏輯兌現,股價也已被高估。如果按照絕對價值來衡量,這些股票基本上都可以賣掉了。但投資很容易受到干擾,我們周圍的聲音太多,心存僥倖必然影響獨立判斷。
由於當時整個市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被高估得厲害,我從追求絕對價值變成了追求相對價值。我對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從過去根據盈利預測、數據模型或者歷史經驗推導,變成了與其他同類企業比市值大小。我以市值"相對合理"來勸慰自己:“真成長公司也許可以以時間換空間。”
這時候,我與眾多公募基金股票投資經理一樣,已經不知不覺成了在漲潮時裸泳的一份子。
只能祈禱休市
真正的暴跌從6月15日開始。那天下午,創業板指大幅跳水,清理杠桿配置的聲音不絕於耳。我預感之後幾個交易日的投資情緒會很負面,因為配資規模過於龐大,市場一旦下跌,會形成惡性迴圈。
但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之後幾天,市場連續出現回調,指數一到下午就一瀉千里。那陣子下班後很多老同學會打電話來,火急火燎地問:“這股票還能不能玩?”
坦白説,我心裏也沒有底。如果我堅持最初的判斷,或者可以幫助他們倖免于暴跌。但是周圍太多雜音干擾,各方聲音持續鼓吹牛市,“牛市雙頂”的歷史經驗給了我們“回調築底”的錯覺,我預估指數回調幅度在20%。
事實證明,我對這次下跌幅度的預期遠遠不足。回顧2006年至2008年一輪牛熊,上漲的邏輯來自於宏觀經濟的繁榮,暴跌則主要源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近幾年國內經濟雖然不好,股市基本由資金和樂觀預期推動,對於資金推動型的牛市何時下跌、以何種方式下跌,我們缺乏認知。
比大盤從2300點漲到5100點相比,下跌的節奏顯得更快。與2008年每天陰跌的熊市不同,這一次暴跌出現了我們從業者從未預見的場面,市場屢屢上演千股跌停。當期指全線躺在跌停板不動的時候,我真的恍惚覺得,是不是系統出現了問題。
7月初,市場又上演了另一場極端景象———千股停牌。當時市場情緒已極度恐慌,很多投資者贖回基金。為了保證流動性,基金只能賣出未停牌的個股,很多優質的中小盤股也不得不以跌停價被賣出。我管理的基金持有小盤股眾多,損失慘重,基金業績從前列一度跌至後三分之一,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不願再看基金凈值。面對千股停牌、千股跌停的市場,我只祈禱能休市。
A股市場上散戶眾多,受情緒影響波動更大。大盤和個股漲跌很多時候取決於散戶的情緒,而不是基本面變化。我們的專業分析、判斷往往變成徒勞。那陣子,我曾一度對股票市場産生了厭倦情緒。
唯一變的是人心
回顧這場暴跌,公募基金的排名體制決定了大部分基金經理的投資很難獨立於市場,最佳的選擇是與其他人保持一致。儘管5月份大家都意識到個股已經被高估,但基金經理們普遍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持倉的公司也許經得起考驗,股價或許會震蕩以等待業績的增長,直到估值合理。但理性永遠只會遲到,不會缺席。市場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讓個股普遍回到合理估值,那就是下跌。
指數從2300點漲到5100點,再跌回3000點,這個過程裏什麼都沒變,經濟環境沒變,基本面沒變,唯一變的是人心。
最近,國家隊頻頻出手托底,中金所調整保證金標準並作股指期貨開倉數量限制,監管層嚴查惡意做空,這個市場上的空頭力量似乎已經基本被消滅,但散戶們的信心卻仍然需要時間修復。
很多基金經理都會有一張excel表格,記錄了對眾多上市公司目標價的預期。我眼看著眾多個股股價跌回去年暴漲前的水準。也許,現在是重新關注個股機會的時候。
(文中“我”匿名,中國基金報記者 劉夢 采寫整理)
公募價值派:在瘋狂的左邊要離開
故事應該從股災開始前的5月份開始。
股災真正來臨時 應對不足
5月份的時候,已經有不少人覺得股市的泡沫很大了。我們當時還在微信朋友圈裏討論説,借鑒美國1987年股災的經驗,目前A股估值過高,必定會出現一輪暴跌。
可是,該來的暴跌卻遲遲不來,市場仍然在一片歡騰聲中持續大漲。出於謹慎的心裏,我從5月份便開始減倉了。在股災到來之前便已減了10幾個點的倉位。同時,把一些中小盤股換成了銀行股。
我認為,在瘋狂的左邊要離開,甚至於短期業績差,也沒關係。作為價值投資者,避免最大的風險就可以了。
5月份的減倉讓我歡喜讓我憂。因減倉歡喜,又因當時未能大幅減倉而懊悔。
實際上,雖然在股災之前已經非常謹慎,但是當股災真正來臨的時候,大家還是應對不足。
極端行情前所未有
今年已經是我在證券行業的第16個年頭,如此極端的股災之前從未遇到過。
第一波下跌的時候,跌的大多是成長股,很多股票跌去了60-%-70%。慶倖的是我偏愛的銀行、保險在這次下跌中跌幅不大。但是到了7月初,千股跌停,市場開始出現流動性問題,尤其是一些偏成長股且規模較大的基金,為應對贖回,想賣都賣不出去。緊接著,基金為了應對贖回,不得不拋售藍籌股。整個市場泥沙俱下,恐慌情緒越來越濃。
6月底,證金救市初期,也是以買藍籌為主,到了7月份,藍籌股也出現了流動性問題。
當時,我們公司從風控的角度討論,首先要保證流動性,倉位不要太高,其實就是為了應對基金的贖回問題。
不過幸運的是,我的基金客戶裏機構佔了絕大一部分比例,他們相對更加理性。當時不允許機構賣出,他們在暴跌中沒出現大額贖回的動作,反而有機構大額申購。因此沒有出現大的贖回壓力。
在市場的第一波大跌中,我一直在買入股票。直到7月9號,公司説,保持流動性最重要,我心裏開始打鼓。為了應對不可知的贖回,我也不敢買了。此時,我的倉位已經加到了90%出頭,在現在看來,倉位已經很重了。其中以藍籌為主,銀行最多。作為價值投資者,如果不是為了應對流動性問題,那時候應該是想繼續加倉的。
8月中下旬的第二波下跌,又出現千股跌停的局面,之前沒怎麼跌的大盤藍籌股開始補跌了,期間,我沒做任何補救措施。我覺得藍籌股出現補跌很正常。從價值角度看,大盤藍籌估值已經很低了,價格肯定會漲回去;另外,從市場角度看,經過一輪風險釋放,極端瘋狂的時期已經過去,這個時候再去對倉位進行大幅的調整,顯得沒有必要。
投資應更價值一些
投資家巴菲特説過,別人瘋狂時我恐懼,別人絕望時我貪婪。這次股災給我的教訓是,從某種程度上講,我的投資應該更價值一些。所謂價值投資,不僅有好的品種,還要有好的價格。從價值來看,是高估的品種,就應該退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四五月份是不應該買股票的。
整個大跌中的操作,有失誤。對市場的風險沒有足夠的認識,當時知道要謹慎,但是謹慎度遠遠不夠。第一波暴跌的時候,邊跌邊買,買了繼續跌。6月29日看盤前的週末兩天,有多重利好政策出臺,6月29號當天高開,後來跌下去了,我那天還在買股票。
對於市場這種暴跌,前面市場瘋狂的時候,也沒想到後來會跌那麼慘。從過去經驗看,很難找到最高點還是最低點,所以還是選好股票較為靠譜。
極度瘋狂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目前這個的市場很難把握,我們只能繼續尋找優質的公司,以合適的價位買進去。從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的牛市是資金驅動,這波下跌,資金驅動結束,後面主要靠基本面對市場的驅動,以及經濟基本面的狀況。政策除了很多保增長的措施,會起到一定效果,基本面會在四季度穩住,甚至會有反彈。
國內的證券市場發展才20多年,這次股災警示我們,面對股票市場,應該謹慎謹慎再謹慎。
(文中“我”匿名,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瑞 采寫整理)
每天懸著空倉的心
我是學證券出身的,知道中國證券市場的鮮明個性,大起大落、大漲大跌,大賺大賠,因此尊重市場趨勢是我心中唯一的準繩。市場大漲之後肯定會大跌,因此每天都懸著一顆空倉的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6月初,我終於選擇將管理的20多只産品的倉位全部清掉。
當時市場發生了什麼?第一,大盤5000點資産泡沫化非常嚴重,創業板漲到3500點,甚至4000點,比起2012年500多點,漲幅高達7倍多;第二,全民炒股,有個朋友和我見面分析了幾小時股票,甚至給我推薦股票;第三,政策風向開始偏空、查配資,進入週末大家最擔心管理層出利空;第四,龍頭股票倒下,中國中車復牌後一路下跌。
根據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當我們炒股人士最受歡迎時,往往是股市見頂之日。於是,我開始賣股票,5000點賣股票非常容易,不少股票一季度進入上市公司二股東的量,卻在兩三天就賣完了。最後除了停牌的股票,我幾乎沒有倉位。
5000點談機會就和2000點談風險一樣危險。我不知道市場還會不會漲,但投資要留有餘地,我賺取70、80%利潤就夠了,其他留給別人去賺,同時也把風險留給別人。
當然,市場以迅猛的下跌形勢表現出來了,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杠桿踩踏非常瘋狂。私募最終以業績論英雄,要有多的心態也要有空的心態,這是市場教給我們的一課。
市場瘋跌時外出度假
當市場瘋狂下跌時,我選擇外出度假。在這兩個多月裏,市場經歷了暴跌到反彈,再次下跌的反覆過程。當時我已經休假回來,週一到週五開盤時間照常在電腦前盯盤,看市場整體走勢、個股表現、熱點、基本面、公告和新聞等,但我一直沒有任何“抄底”動作。
原因很簡單,對市場還是不看好。首先,我認為市場有繼續調整的可能,很多股票依舊很貴,反彈中證金概念股被爆炒,未來價格終究會回歸價值;其次,下半年宏觀經濟並不樂觀,我從做實業的客戶那了解到,經濟有加速探底的風險;最後,雖然政府救市力度空前,市場出現所謂“政策底”,但我覺得“政策底”和“市場底”不一定同步,而且熊市不言底,未來市場的底只會有一個,能夠算出來或者抄到都是小概率事件。
彼得林奇説過,抄底並沒有那麼簡單,與其不斷抄“底”,不斷被套,不如等底部出現後再介入不遲。有些老股民高位跑了,卻在抄底過程中損失慘重。
市場跌破3000點在我的預料之中。因為股市漲了兩年半,才跌了兩個多月,週期遠沒有到轉好的時候,但這個週期有多長我也不知道,只能邊走邊看。
不少投資者都在3000點以下買了一把,我也認為3000點以下很多股票確實有機會,但我還是不參與。對於投資來説,穩健是根本,股票早買一天晚買一天都無所謂,但不能被套。
這段時間,我除了每天看盤,還忙著發行新産品,做路演、見渠道、配合盡調、見個別大客戶等,時間排得滿滿噹噹。因為在這波下跌中沒有受損,投資人對我們更有信心。
很多客戶會在路演時問我怎麼看市場,我説答案就在今天的盤面上,尊重市場、尊重趨勢,什麼時候見底等市場走著看。我經歷過大熊市,市場有其運作規律不可改變。
下一步大C浪將非常精彩
最近,聽説市場上很多私募都在展開多頭策略,但我還是準備等待,要等多久我也不知道,可能會很長,也沒準我下周就買股票了。因為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我們投資需要因勢利導,隨市場變化而變化。
我目前的工作重心放在路演、調研上市公司、參加投資策略會上,為下一步的行情打基礎。
下一步的行情在哪?市場從當年的1800多點到現在的5000多點,始終沒有創歷史新高,但牛市的邏輯還在,很有可能是市場走完A浪主升浪,現在在B浪調整中,調整以急剎方式出現,等杠桿風險釋放完,獲利回吐,把非理性的因素慢慢擠掉,個股恢復價值以後,經濟觸底完成,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大C浪將非常精彩。
想要享受後面的大牛市,對於私募來説,最重要的是“還活著”。我也看到很多私募在這次股災中因為觸及到止損線被迫清盤。投資不要老想著賺錢,生存第一、賺錢第二,永遠要敬畏市場,順應市場趨勢。因為沒有人能戰勝市場,在市場面前我們都很渺小。
我一直有一個理想,把私募事業經營20年不出大的問題,不讓投資人蒙受損失。作為私募,我的投資建立在“價格交易”基礎上,看好企業價值,也要看什麼時候介入,買到好的價格;同時趨勢判斷很重要,當系統性風險來臨時,90%的股票都會下跌。投資是做大概率的事,要先想著壞的,想著防禦,再考慮賺錢。
(文中“我”是廣東澤泉投資董事長辛宇,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采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