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基金圈的變革:公奔私or私奔公?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5年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基金經理荒!”面對2014年底大量基金經理“公奔私”,市場聲音日漸高漲。記者調查後發現,雖然2014年有不少基金公司出現人才流失,但也有不少“另類”基金公司涌現,這些都與公募基金新機制的推出緊密相關。

  股權改革的中歐樣本

  在這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中歐基金。去年開始,中歐基金在國內首推股權改革,採用僱員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其中員工持股佔20%。投資團隊採用事業部制,選擇最優秀的基金經理(長期投資業績前10%)作為團隊負責人,各團隊之間獨立運作,團隊獎金直接與業績相關,獨立透明核算。要求核心團隊獎金轉投基金,與客戶利益綁定,且鼓勵員工跟投,目前中歐基金的自投比例高達0.55%。在組織架構上,中歐基金摒棄了層級負責的金字塔結構,採用員工-團隊負責人-管理層的扁平化組織結構,讓權責更加明確,溝通更加有效。

  2014年4月,中歐基金完成第一輪股權改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截至今年初,中歐根據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特徵設立7個風格迥異的投資策略團隊。截至2014年四季度末,中歐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規模升至254億元,而2013年同期僅為115億元,同比增長1.2倍。在非公募領域,不少基金圈內人士向記者直言,中歐基金在二級市場上的專戶規模做起來了。以常務副總陸文俊為首的專戶絕對收益團隊,自2014年以來陸續發行專戶産品,陸文俊親自掌管兩隻。2015年1月上旬,陸文俊掌管的首只業績産品成立滿一年,實現了超過50%的收益,贏得了代銷渠道的認可,其第二隻産品成立時規模直線躥升至17億元左右。而通常情況下,單只基金專戶一對多産品的銷售規模不超過2億元,且業內平均水準在1億元左右。

  前海開源的成功逆襲

  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也憑藉股權激勵、事業部制和創新的考核機制實現逆襲。前海開源基金就是其中一例。

  作為一家2013年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前海開源現有團隊的核心投研人員不少都是業內的老面孔,如原中信高級投資經理李東騫、陳曉晨;原長盛基金基金經理劉靜、資深基金經理丁駿;原中郵基金基金經理助理徐立平等。近期,前海開源還從南方基金挖來前監察稽核部執行總監傅成斌、交易管理部副總監兼中央交易室主管王厚瓊,分別擔任前海開源基金督察長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執行主席。在最新的名單中,原益民基金投資總監、基金經理侯燕琳已加盟前海開源,執管專戶團隊。

  據了解,前海開源基金公司投研團隊達30余人,其中基金經理近20人。除去對管理層和投研核心團隊採取股權激勵的方式,在體制上,推行事業部管理體制,在公司內部營造“合夥人”文化,公司對基金經理業績實行兩個“532”考核機制,兼顧長期收益和絕對收益。

  “有別於另一種按照資産類別劃分事業部模式的基金公司,我們的事業部是按照成員劃分,即一個基金經理對應一個事業部。未來計劃是,一個事業部下包括主管事業部的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以及研究員等成員。例如,現任公司執行投資總監徐立平,有著多年的TMT、動態藍籌、消費、成長股投資研究背景和經驗,其管理的事業部將重點圍繞上述優勢行業佈局。研究、渠道等部門仍處於同一平臺之下,公司有獨立的研究部,共有10余名研究員,負責給各個投資事業部提供所有的研究支援。”前海開源相關人士介紹。

  據了解,目前不少實現事業部制改革的基金公司,相應的部門都還沒有進行獨立核算。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目前,單只基金管理規模較小,無法覆蓋事業部員工工資以及渠道等各方面成本,公司的成本收益還是統一核算。而子公司和專戶事業部稍有不同,會在18個月的培育期後先行一步實施自負盈虧的模式。”

  此外,和同批甚至更早成立的基金公司相比,前海開源在公募基金産品的投入上更加積極,其發行的産品似乎更具特色。目前公司已有7隻産品問世,公募基金規模約為25.33億元;專戶産品數量為21隻,規模為128.58億元;子公司專項資産管理計劃共有19隻,規模約為42.17億元。而在2013年底,前海開源公募僅有1隻混合型基金,資産規模只有1.286億元,這也意味著其公募資産規模在2014年增長了近18.7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