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去年213位經理離職創新高 公募加緊研究激勵機制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儘管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再攀新高,但是整體可控。為了留住人才,以招商基金為代表的基金公司啟動事業部改革等多項激勵機制

  2014年的牛市行情,在給公募基金帶來亮麗業績表現的同時,也帶給公募基金從業人員更多的選擇。其中,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就是其中較吸引人們眼球的熱門事件。

  記者據公開資料統計,2014年一共有213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由於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原公募基金一姐王茹遠以及原萬家基金總經理呂宜振等原公募基金圈的“明星”人物離職後紛紛選擇了“私募”,一時之間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有激進者甚至猜測2015年的公募基金行業可能會出現“人才荒”。

  公募基金行業真的會出現人才荒嗎?《投資者報》對近三年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總數、離職與新聘數以及團隊穩定性平均值進行了統計,卻發現眾多基金公司的團隊穩定率在不斷提升,一些有想法的人還在堅守,公募基金“人才荒”或許言過其實。

  離職基金經理佔比少幅攀升

  新聘基金經理佔比與往年持平

  儘管受到所謂的“奔私潮”衝擊,2014年全部基金公司也只有213位基金經理離職,佔全部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總數1016人的21%,而新聘基金經理人數則達到了296人,佔比29%。

  對比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來看,2012年全部基金公司有110位基金經理離職,佔全部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總數814人的14%,而新聘基金經理人數則達到了240人,佔比29%;2012年全部基金公司有137位基金經理離職,佔全部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總數933人的15%,而新聘基金經理人數則達到了256人,佔比27%。從基金經理離職人數佔全部基金經理人數比例來看,2014年確實比此前兩年增長了6%~7%左右,這個數據與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後去往私募的人數佔比基本相符。而從新聘基金經理佔比來看,近三年該項數據變化不大,説明公募基金行列基金經理人員流動性仍然在合理範圍內,並未出現明顯的衝擊波。

  值得一提的是,從團隊穩定性來看,2012年全部基金公司團隊穩定性平均值為33.87%,2013年全部基金公司團隊穩定性平均值為42.28%,2014年全部基金公司團隊穩定性平均值為62.24%,明顯呈現出公募基金公司團隊穩定性越來越高態勢。

  “未來兩年公募基金人才流動頻繁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促進公募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方面它會倒逼公募基金更加注重投研體系的建立,追求投研團隊的集體智慧;另一方面也會倒逼公募基金實行更加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不難預見,未來事業部制甚至發起式創新産品會在眾多公募基金公司中涌現。”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事實上,人才流動是雙向的,大家更熱衷於看到公奔私的數據,公募規模近三年的擴張,背後支撐的就是人才儲備充分的體現。

  離職向高管漫延

  公募多以內部提拔應對

  除了基金經理的離職,基金公司高管尤其是副總這一職別的離職自2014年年底起也逐漸多了起來。

  1月29日,浙商基金公告稱,公司原副總經理王茂根因個人原因離任,離任日期為1月28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浙商基金自2014年9月底起發生的第3位副總級別高管離職。此前,公司副總杜煊君和陳志龍均因個人原因,分別於2014年12月12日和2014年9月30日離職。短短四個月時間不到3位副總相繼離去,這對高調回歸公募基金圈、即將出任浙商基金董事長的肖風無異當頭一棒。

  據《投資者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9日,今年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已有14位高級管理人員發生變更,共涉及11家基金公司。而從前幾年的數據看,2011年高管發生變更的有47家基金公司,2012年有39家,2013年43家但變更高管人數超過70起,2014年65家更是多達98位高管變。顯然,從近兩年的趨勢來看,公募基金離職已經向高管蔓延。

  不過,從各基金公司的應對措施來看,大都以內部提拔為主。比如2013年8月份華商基金前任副總程丹倩因個人原因離職後,華商基金採取的應對辦法就是自2014年2月1日起,一舉將公司旗下老將田明聖、梁永強和陸濤3人同時內部提拔為副總經理等等。

  事業部制悄然興起

  激勵機制改革大勢所趨

  2013年,招商基金首推“投資工作室”計劃,成為第一家啟動事業部改革的公司。據了解,目前招商基金在公募基金領域採取的是統一風控平臺和研究平台下實施投資小組制,已初步形成包括權益類投資組、固定收益投資組、量化投資組和國際業務投資組四類共7個小組。

  前海開源、中歐、國金通用、九泰等基金公司也紛紛對事業部制改革寄予了厚望。

  “事業部制實行後,各事業部將會被推向市場,公司的角色將會是給予各事業部原則上的指導、提供後臺支援、保證業務合規性。”國金通用基金總經理尹慶軍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除了事業部制,一些大中型基金公司也開始了對激勵機制改革的探索。比如在今年上投摩根北京媒體見面會上,上投摩根基金副總經理侯明甫就表示,上投摩根正在推出“種子基金”計劃,旗下投研員工所設計的投資模型一旦被公司認可,公司將拿出自有資金投入,操盤手也可根據自身意願投入資金。如果該種子基金産品的業績得到市場驗證和認可,會考慮轉向公開募集。同時,為了顯示風險共擔,在未公開募集期間,若中間業績不如預期,一切風險都由公司和參與跟投的基金經理人承擔。

  “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從事投資管理的人來説,尤其是管理基金經理的人來説,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適當的人,同時把他們留住。” 侯明甫如是説。

  確實,公募行業也在與時俱進。洪流之中,更應該看到,一些人還在堅守,嘉實總經理趙學軍,被稱為業內老兵,帶領嘉實向新型財富公司邁進。竇玉明從富國到中歐,還在公募行業。銀華王立新,在各公司陸續硝煙四起時,仍然帶領著銀華穩健前行。

  此外,從業多年的基金經理比比皆是,嘉實邵健、廣發陳仕德、易陽方,諾安楊谷,新華曹名長等等。正如2014年量化基金風光時,大摩華鑫量化經理劉釗所講:“做公募經理,我就是要做個業績,放在頂端,讓人們看,我能做到,我享受這種幸福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