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5765傢俬募在招手 2015或成公募私奔年

  • 發佈時間:2015-01-26 09:11:32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管偉  責任編輯:張明江

  原公募一姐王茹遠“奔私”後,輕鬆募得50億的超強吸金能力,著實給欲走還留的公募基金經理打了雞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達5765家。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業人數上,都已遠超過公募基金。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管理層對私募基金監管的明確,以及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2015年或將上演公募基金經理的“私奔狂潮”。

  政策給力

  自2004年年初深圳國際信託推出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陽光私募産品至今,私募基金已走過10個年頭。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年底國內私募證券管理人約500家,規模資産約1500億元。到去年7月上旬,基金業協會已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約3563家,管理私募基金産品約5232隻,管理規模約為1.98萬億元。而到目前為止,私募基金管理人數已達5765家。

  據了解,2014年私募基金正式被納入監管,《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和《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對私募要求全口徑備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黑名單制度,並對合格投資者、私募募集宣傳、投資運作等作出規定。備案制度也開啟了私募自主發行道路。

  在加強行業監管的同時,監管層對私募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2014年5月,《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培育私募市場”單獨列出,要求建立健全私募發行制度、發展私募投資基金。

  2014年12月31日基金業協會發佈《實行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分類公示的具體方案(徵求意見稿)》,對私募證券、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等,按照實繳規模大小進行分類公示,管理基金規模為零、實繳資本低於註冊資本25%或低於100萬元將進行提示,可以預想未來私募監管將更規範。

  地方政府對私募也是大力扶持。南京一家正在註冊報備的私募基金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他把註冊地選擇在了上海。“不管從資金、人才還是配套建設上,上海對衝基金園區對私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目前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公司中,註冊地在上海、深圳及浙江杭州的佔據80%以上。據悉,上海虹口區的對衝基金園區、杭州的對衝基金小鎮等地前期出臺的私募基金扶持政策顯示,實行房貼、人才補貼和落戶獎勵等。

  缺人難題

  一基金行業人士向《金證券》記者透露,一個優秀的私募基金經理背後都有著一個強勁、有實力的團隊,而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比如原公募一姐王茹遠,在公募時團隊業已成型。

  澤熙掌門人徐翔在公司內部也曾多次宣稱,對於一個投資管理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澤熙投資成立以來,徐翔花費很大精力和財力,不惜重金到各大機構挖角。去年5月,甚至拋出了20萬年薪招聘有財經記者從業經歷的有識之士加盟團隊。

  不過在評價旗下的投資團隊時,徐翔只是用了“一般”二字。“我們的研究團隊只能説是一般吧,但為什麼業績比別人好,我覺得是因為別人更差。”

  這道出了目前大部分私募的煩惱與憂慮。

  “你所知道的、能叫得出名字的私募,都是金字塔尖兒的人物。”一位從公募“私奔”而去的私募人士向《金證券》記者透露,目前大部分私募團隊少則三五人,多的也不過10人左右。規模上了50億的私募基金,一般要有30人的團隊與之匹配,否則很難從容運轉。

  數據顯示,目前已登記備案的5600多傢俬募基金中,有3600家還沒有成立産品。沒有産品也就沒有收益,更沒有提成可拿。為節約成本,許多私募才起步時,老闆不得不身兼多職。

  上述從公募奔私的基金人士向《金證券》記者坦承,剛成立私募基金時還真不習慣。“以前,你的身後是一個龐大的團隊,投研、行銷、交易等,都有不同的人來應對,你只需要專心做你該做的投資即可。”到私募後沒有團隊,又受困于有限資金,什麼事情都得自己來。

  規模門檻

  對於基金行業未來的發展,資深基金行業人士、濟安金信總經理王群航[微網志]表示,未來不管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拼的就是團隊,説到底,就是拼人力和財力。

  滬上一家正在備案的私募基金人士向《金證券》記者介紹説,“跟公募基金追求相對收益相比,私募更追求絕對收益,完全靠業績表現來提成的,如果做虧了賺不到錢。因此,私募對於自己的選股能力及風險控制能力更高。這些除了掌舵人要有很好的市場感覺外,還要靠團隊智慧力量的支援。”

  一家已成立近兩年的私募基金掌門人則告訴《金證券》記者,“一傢俬募基金的規模如果不超過1億,年盈利不超過10%,那根本撐不起一夥人的開支。”

  事實上,大力發展私募基金也是成熟資金市場的一大特色。王群航表示,在海外大部分富人更傾向於認購私募基金,而不是公募基金。而在中國,隨著許多明星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基金,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也開始接受私募的概念。

  “當然,公募基金如果不積極轉型,改變體制,那麼會受制人才之困,路也會越走越窄。”王群航對《金證券》記者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