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基金經理年底“肉搏” 業績考核改革要先行
- 發佈時間:2014-12-29 01:29:45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趙學毅
進入12月份,基金行業都會上演一場常規大戲——排名衝刺。用“貼身肉搏”來形容這場戰役的慘烈,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年底排名衝刺戰,本身就有著不合理的因素,由此衍生出來的負面影響更是成為基金業健康發展的桎梏。
首先,基金産品最後一個月的表現可能隱含著非基金經理操作能力之外的因素。比如,資金龐大的買方機構會在年底前充分考慮到結賬因素,在年底前贖回部分基金産品,這給基金市場構成了一定的衝擊成本。為了滿足買方機構的需求,一些基金公司可能採用如減倉、修正凈值等做法,以便挽留住這些對基金規模意義重大的“客戶”。
其次,這種畸形競爭,對基金産品和持有人可能形成傷害。個別基金公司為了業績排名,抬升旗下重倉股以獲取凈值增長,一方面讓市場穩定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基金風格出現漂移,喪失個性,最終虛增的業績會誤導投資者,傷害其投資熱情。這也造成基金業績難以持續,冠軍基金往往在次年業績大幅下滑,從而形成基金行業特有的“冠軍魔咒”。
再次,這種排名衝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為基金經理帶來與投資能力關聯性不大的額外心理壓力,增加了基金經理離職的可能性,為本就人才匱乏的基金行業雪上加霜。
儘管排名衝刺有著諸多不合理,但基金公司年年參戰樂此不彼,基金持有人在旁觀戰同樣不亦樂乎。顯然,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基金行業需要一場改革,尤其是在基金經理業績考核機制方面。事實上,華夏基金在7年前便對內部業績考核制度進行了改革,即每年業績考核的時間提前到11月30日就是一種改革嘗試。
除了調整考核期限,基金公司還可調整基金經理的薪酬結構,降低年終獎在基金經理收入上的比例,消弱“相對排名”效應,重視絕對收益,關注基金獲取超越業績比較標準收益的能力。同業排名負擔減輕後,基金經理才能提升對投資的專注度,才能回歸穩定管理業績的初衷,其投資能力也會得以全面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