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股票型基金清盤還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4-11-03 08:49: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涂艷  責任編輯:田燕

  “迷你”基金由來已久,而“硬撐門面”也是基金公司們歷來選擇的對應之舉。然而,主動清盤這種新鮮事竟接連而來。

  筆者採訪的幾位“迷你”基金管理人坦承,除了要“時不時地為幫忙資金保留流動性”,還由於要遵循法律法規和契約規定的各種投資範圍、類別、持倉比例等規定,想要“自如”地管理這些迷你規模基金難度很大,反而不能因為規模小而在業績上更勝一籌。

  據了解,一隻1億元規模的基金最多可以為公司帶來150萬元的管理費,但是定時公平的審計、資訊披露和産品資金託管等相關費用卻並不因基金規模而降低。

  “不管是從各家公司迷你基金數量,還是從銷售能力看,我們都沒有意料到匯添富和工銀瑞信[微網志]會先站出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市場環境和業界看法的轉變,也隨著《基金法》的修訂和監管思路的進一步放開,基金産品由審批轉為註冊制,原本緊俏的基金“殼”資源不再難求,基金公司終於拿出了勇氣選擇淘汰某些迷你基金,理順基金的退出機制。

  公募基金清盤、退市在行業內尚屬新事物,然而在海外成熟市場及國內私募基金中,基金清盤卻早已成為常態。

  以美國市場為例,每一年合併、清盤的基金,幾乎可以與新成立的基金等量齊觀。

  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新成立共同基金580隻,同年合併的基金有292隻,清盤的基金則達到194隻。2013年的數據則顯示,當年美國市場新成立共同基金660隻,同期合併的基金達到169隻,清盤的基金255隻。

  同樣,近年來尤其是市場環境不佳時,大面積虧損令陽光私募基金也迎來清盤潮。據業內人士介紹,私募清盤主要有幾大原因,包括因業績不佳主動或被動地清盤,利用老産品賬戶發行新産品,及産品存續期屆滿。

  在權益類基金中,規模小更加利於管理人快進快出,在結構性行情中更是遊刃有餘,收益對基金的貢獻率也更高。

  而這或許也正是為什麼公募基金主動清盤的案例僅僅出現在固定收益類品種中,而仍未出現股票型基金的重要原因。

  可以預見的是,公募基金中主動清盤將成為業內常態,而權益類基金真正做出同樣的選擇時或許會為行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正能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