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基金業市場化還有幾道坎

  • 發佈時間:2014-08-11 09:36: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由於監管充分、資訊透明,公募基金在資管行業中是個典型的“乖寶寶”。然而8月8日起實施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運作管理辦法》)讓基金行業進一步體會到“放養”的滋味。不過,雖然已是資管行業中市場化的佼佼者,但公募基金要真正實現市場化仍非易事,依然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

  第一道坎 監管層如何把控“放養”的度

  如果説去年6月1日新《基金法》的落地讓基金公司看到了行業市場化的曙光,那麼《運作管理辦法》就讓基金公司切實感受到了監管層放手的決心。

  與仍只聞樓梯聲的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相比,公募基金産品發行的註冊制已經按下了啟動按鈕。證監會明確,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支援市場主體圍繞客戶需求自主設計發行公募基金,不限制産品發行數量、不人為調控審查節奏、不干預産品發行時間。

  事實上,註冊制的實施來之不易,監管層前期就已經為基金髮行市場化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在去年修訂的新《基金法》實施後,監管機構開始對部分新基金髮行推行了註冊制。證監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常規基金産品,按照簡易程式註冊,審查時間不超過20個工作日;對其他創新型産品,按照普通程式註冊,註冊審查時間不超過6個月。隨後,證監會又進一步擴大了適用簡易程式基金産品的範圍,將之前按照普通程式註冊(審查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理財基金、交易型指數基金(含單市場、跨市場/跨境ETF)及其聯接基金都納入簡易程式範圍。

  雖然目前看來市場化已不再是個口號,但擺在監管層面前的問題仍有許多。“可以看出監管層對基金市場化始終還是謹慎保持著逐步推進的原則。”滬上某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直言,單就風險型産品發行而言,未來證監會要以什麼樣的節奏放開,怎樣去平衡市場風險,已不是簡單的問題。對於基金市場化的另一個敏感內容——投資範圍的進一步放開,監管層無疑會更加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風險較高以及産品設計複雜的創新型産品,目前仍須經過證監會審核,這類産品並不適用註冊制,例如在審核通道內已超過一年卻仍未獲批的多空分級基金。

  據了解,基金業的市場大致化分為三個層次:發行管制放鬆、投資標的擴大和對外開放。“雖然第一個層面基本實現,但接下來更加考驗監管智慧”,上述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分析,一方面要大膽“放養”,不讓市場化跛腳,真正讓市場按照自己的規律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利用調控之手把握好度和節奏,避免市場化無序和開倒車。這些,都是監管層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二道坎 基金公司如何應對産品大戰

  公募基金産品發行實行註冊制無疑為基金公司自由發行産品打開了大門,新一輪創新大戰將由此掀起。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何應對以及基金公司之間的角力必然成為行業格局演變的新焦點。

  監管層的“放養”政策在給基金公司提供更多自主性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産品設計和管理能力要求。“核準制改為註冊制,對於基金公司自身的産品設計及後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種程度上,基金公司需要更加謹慎地判斷當前及未來的市場環境、産品的吸引力及未來持續的盈利能力等。”上海某次新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

  此前,在産品線發展規劃上,無論是大基金公司還是小基金公司,都謀求所謂的完整産品線,造成行業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現象。和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基金業的發展時間並不長,要形成真正各具特色的資産管理公司需要經過充分競爭,無疑,目前已經到了競爭的高潮期。

  註冊制的實施對基金公司創新能力也是一個考驗,對於小基金公司更是如此。基金産品創新往往伴隨著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沒有雄厚家底的基金公司時常因為有心無力而成為看客。自2012年公募基金創新大潮開啟以來,嘗到創新甜頭的幾乎都是大中型基金公司。雖然公募創新中也有天弘基金烏鴉變鳳凰的例子,但這樣的幸運兒畢竟少之又少,多數小公司都處於絕處求生的境地。比如近期被傳出四家股東中有三家打算撤離的浙商基金,就是基金髮行中的失利者。

  毫無疑問,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人才。未來,要在市場化的競爭中吸引投資者,人才流失加速的現狀需要改善。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來,股權激勵在很多中小公司破題,而這些變化將有助於讓基金行業在大資管時代保持競爭力。

  第三道坎 發行渠道如何更給力

  中國的基金銷售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銀行一家獨大,雖然近年來積極發展第三方獨立銷售機構,不過目前看來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去年以來網際網路貨幣基金爆髮式增長,使得銀行面臨存款搬家的困擾。銀行本身的業務受到影響之後,便將拉存款作為最重要的業務,這也是今年以來基金平均募集規模持續走低的原因之一。

  如果沒有了渠道的支援,所謂的創新只能成為空中樓閣。不光是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基金銷售渠道強勢依舊,如今連打親民牌的第三方銷售機構都不好招惹。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目前銷售實力最強的某第三方銷售機構,向基金公司開出的佣金比銀行略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髮行市場化推進過程中,渠道配合程度是一個關鍵因素。“創新型産品若如預期大面積開花,如何把這些層出不窮的新産品銷售出去也是個問題,這意味著需要渠道方面要有更高的配合度,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坦言。就銀行渠道來説,不少客戶都是通過理財經理的介紹來了解産品。創新産品的頻繁推出也對這些基金銷售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渠道的制約將是公募基金髮展面臨的一大瓶頸,如何通過市場化倒逼多元化,如何讓渠道發揮更多的功能,是擺在基金業面前的待解難題。

  第四道坎 買者如何懂得“自負”

  雖然監管層歷來強調對投資者的保護,但註冊制的實施在給投資者創造更多選擇可能的同時,實際上也讓投資者承擔了更大的選擇性風險。

  在成熟的市場中,基金投資者把基金當成自己資産配置的工具,而不是簡單的理財産品。不過,在中國,由於投資者不願承受風險又帶有政策時代的思維慣性,盲目跟風、快進快出的現象十分普遍。更多人關心的只是預期收益而非風險提示,買者自負的原則更是在監管層的“縱容”下淪為口號。這些不僅不利於投資者的成熟,更是破壞了公募基金價值投資的操作,間接影響了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基金只是一種投資工具,投資者自己有了解基金産品以及擇時的義務。”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曾多次強調。投資者風險自擔也是基金市場化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能做到清清楚楚買基金的投資者並不多。“大多數基金投資人由於一些非理性決策,遠未能獲得基金投資能夠為他們帶來的回報,高買低不買,持劣贖優,賺錢頻繁交易、賠錢長期持有的現象比比皆是。”摩根士丹利華鑫副總秦紅曾對此表示。

  當基金成為工具之後,基金的作用就是幫助投資者完成資産配置。投資者的需求出現轉變,基金公司推出迎合這部分需求的基金産品,基金公司根據工具型産品的定位重新構建全新的産品線。投資者明確知道他買的是什麼産品,這個對整個基金市場是一件好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